送灶和接灶

送灶和接灶

送灶又称辞灶,是送灶神上天的民俗活动。灶神本来在中国是家庭祭祀的对象之一,由主持厨房大政的老妇主祭。但后来演变成家中的重大祭祀,而且粘在过年习俗中几乎是牢不可破。灶神很早就进入道教神谱,称东厨司命,不知何时升级为帝,号东厨司命大帝。灶神的生日在八月三日(又有说是十五日),该日家家点灶灯祭灶。但现在说的辞灶接灶却是过年习俗的一部分。原来,依照《抱朴子内篇》的记载,灶神平时有监察下民的职责,该户人家的功过善恶,都要定期报告天庭,上天则依据其报告定这家人来年的祸福。一般认为他上天的日子是每年的腊月二十三(也有认为是在二十四),届时便要好生欢送;他上天述职之后,于除夕回来,是时当然必须欢迎。前者为送灶,又称辞灶;后者则是接灶。
送灶。灶神一般用纸绘成,称为灶马,--马者,应读成码,意思是神的符号,各种不同的神有不同的“马”,--平时贴在灶上神龛中,送灶时将它揭下,用火烧之,让灶神乘烟上天。不过,因为老百姓心目中明白灶君这次上天的目的乃是报告自家的是非功过,主要是过失,所以要对他老人家耍一点儿小手腕。先是在送他之前,在厨房中点上灯,拿些酒糟抹在灶上,叫做“醉司命”,意思是让他喝得醉熏熏的,忘掉这家人的过失。同时也给他上些特别的供品,其中有一项胶牙饴是必不可少的。胶牙饴就是麦芽糖,吃在嘴里非常粘,它的用处就在粘--甜甜的糖将他牙齿粘住,待见了玉帝,便说不出话来,当然也就打不了小报告。另外,某些地方还巧妙地利用方言的谐音,创造出一些特别的办法。如江南地区在供品中放入菱角、茨菇、芋等物,说是到了玉帝跟前,玉帝问:“这家人是好人吗?”本来有点醉的灶君想起吃过茨菇,便回答说:“是咯(茨菇在吴语中的谐音,意为“是的”)是咯。”问:“他做人好不好?”回答说:“灵咯(菱角在吴语中的谐音,意为很好、很棒)灵咯。”“嗯呐(吴语芋艿的谐音,意为“对”、“是的”)嗯呐。”这样便在玉帝面前留下好印象,来年必获福报。除祭品外,还得给灶神准备坐骑。这点视时代和地域的不同而不同。一般来说,古代多用纸、草、竹片等扎成车马,明清时代官员多坐轿,所以用纸扎轿。当代北方多以草扎小马,南方则习惯用筷子做轿杠、纸糊轿子。轿、马都是与灶马一起焚烧,让灶君安坐上天。这天,民间看成“交年”,所以会到道观中请来灶疏或叫交年疏--疏是一种上给皇帝或大臣的文书,也与灶马一起烧掉。当然其目的与送灶上天一样都是祈求来年过得平安祥和。
接灶。灶君上天述职已了,除夕回到各家为他预备的神龛。这次当然要表示迎接。一般是上供品,放爆竹,而最主要是贴上新灶马。这灶马,有灶君独个儿的,更多是同时与他并肩画着灶奶奶。二老被安置于粉刷一新的神龛中,算是回到了自己的宫中。灶神的宫殿其实很简单,就在每家每户的灶上留一个小龛,两旁贴上对联“上天言好事,回宫保平安”。这里寄托着人们对生活平安和顺的美好而又朴实的愿望。
现在的城市里,已经没有了原来的那种砖泥砌的灶头,所以不再贴灶马,但是在辞灶的日子一部分居民仍然会有一些放鞭炮之类的活动,而且要在厨房里早早地点上灯。原来腊月二十三送灶的日子,民间又称为过小年、交年,放几响鞭炮也算是应个景儿。民间本来也有在灶君生日在厨房尤其是灶上点灯以示祭祀的习俗,称为点灶灯。在送灶的日子里用上它也是一点敬奉他老人家的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