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知识】“承负观”:天道循环,善恶有应

【道教知识】“承负观”:天道循环,善恶有应
“承负”的概念

“承负”思想是道教教义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发展和补充了“善恶报应”的伦理观,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意义,对中国社会的民众心理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对“承负”思想较为系统的阐述最早见于《太平经》。所谓承负可以理解为:今人受到的祸福归结为祖先的行为恶善,同时今人的善恶行为也会使后代得到相应的福祸结果——先人有过失遗其恶果于后代,为负;后人承受先人过失的恶果,为承;代代既相负更相承。同样,前人为善,后人亦有福荫。在这种因果关系下,任何人的善恶行为都会对后代子孙产生影响,而人的今世祸福也都是先人行为的结果。

承负思想的哲学依据是天道循环说,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理一脉相承,不仅是对一个家族内子孙祸福的根源而言,而且还是整个自然与社会的变化依据。

“承负”的体现

天道所决定的承负,可能使人“从事常冤”,蒙受无辜的苦难。那么,怎样才能断止负而免除厄运呢? 唯有行善积德。一方面,人要为后世子孙着想而行善积德,“为人先生祖父母不容易也,当为后生者计,可毋使子孙有承负之厄”(《太平经合校》卷四十)。另一方面,作为自身,如果能行超乎寻常的大功德,也可以断绝来自先人积恶的厄运。

承负思想渊源有自,“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论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教义,这些都可以看作是承负说的思想渊源。但由于人们所看到的社会事实并非完全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对于“善得恶报,恶得善应”的现象,“善恶报应”说难以解释,因此,“承负说”才有了更广泛的认同。

“承负”的当代意义

承负说激励和号召人们从长远着眼,做一个好人,建一个好家,治一个好社会,为子孙后代行善积德,其中隐含了现代可持续发展观的朴素形态。

       承负说对于个人品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个人行善除恶,还倡导诚信,警示避免因为个人的不诚信,导致了祸及后世的结果。承负说还强调树立端正的义利观,反对贪念和为富不仁。为富不仁有违天道,在个人善恶报应的延长线上,子孙后代也难逃承负之厄,受到牵累。

承负说还创造性地提出了自然界的“承负”,提醒人们反思与自然的关系,以实现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类不仅应当合理地利用资源,还应当保护自然,承担“为万二千物解承负之责”。这与当今时代所倡导的环保理念有着逻辑上的一致性,可谓道教对绿色发展的一大理论贡献。

综上,行善积德和奉道长生就是世人解决承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