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清明节有祭祖的习俗?

为何清明节有祭祖的习俗?

由来

        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民俗节日之一,历史悠久,习俗众多,更与道教有着密切的联系。今日为您介绍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追思祭祖。
清明节之所以有纪念祖先之传统,与另一个古老的节日寒食节有关。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重耳贫病交加,但在随臣介子推的鼎力相助下,重耳最终返国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晋文公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后介子推去世时留书一封写道:“毕生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晋文公羞愧不已,便下令将介子推去世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所谓“寒食”,就是以春日进冷食的方式纪念介子推。同时,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习俗
        清明节的主要习俗也来源于寒食节,如扫墓。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从战国时期,直到唐朝年间,历经八百余年,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追思祭祖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到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并继承了包括扫墓在内的寒食节的诸多习俗。
清明节的祭祀,更多表达的是一种家族之间的亲情,主要祭祀祖先和去世的亲人,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死者的思念之情。祭祀仪式主要为“扫墓”,扫墓时首先整修坟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杂草,培添新土。这种行为一方面可以表达祭祀者对亡人的孝敬和关怀,另一方面,出于信仰的关系,祖先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福祸有莫大的关系,所以扫墓是不可轻忽的一项祭奠内容。随后再焚烧纸钱,供奉祭品等,整个仪式不仅是祭祀祖先所需,更包含着联系家族亲情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