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金元:新道教流派的兴盛

南宋金元:新道教流派的兴盛

宋元道教存在的社会背景 从总体上来看,南宋时已处于以儒为尊的思想条件下,但南宋统治者还是给佛、道两教以一定的社会地位。宋朝廷南渡之后,皇帝也曾以营建并参拜宫观、召见道流,或赐钱物、赠封号、授官爵、书写道经等方式,表示对道教的信奉。道教中人则通过在宫中设内道场、做法事等方式,表现对朝廷的支持。这样便使道教与前朝一样,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金灭辽和北宋以后,管辖了中原和北方的大片领土。一大批北方士人既不愿做官,也不愿卷入宋金之争,便从宗教中寻求慰藉,这使北方道教一时兴盛起来。他们形成不同的教派(如萧抱珍创立的太一教,刘德仁创立的真大教,王重阳创立全真教等),由于此时的道教在士人的改造下,于教义上更有深入,并有时代的针对性,所以一经建立,便具有思想的号召力,在组织上得到迅速的发展。这一现象引起金朝执政者的密切关注,考虑到稳定人心之需,他们给予道教以一定的扶持。
元灭金之后,元朝廷对道教亦同样表示崇奉,以争取汉族士人支持。成吉思汗召见全真教首领丘处机,为其统一中原创造条件。元世祖忽必烈当政期间,在支持藏传佛教的同时,对南、北方道派继续持尊崇态度。元统一全国后,道教形成正一道与全真道两大派别,其他力量较为薄弱的各派道教分别与正一(天师)道和全真道相融合。明以后的道教基本遵循这一格局而在社会上流传。
以内丹学、三教融合为基调的教义 在南宋金元时期,文人入道者较多,许多道教人物均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又与名士交往密切,这对提高道教的素质和促进道教的发展,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其时,三教合流的思潮成为文化发展的主流,其趋势则由社会功能上的融合发展到哲学理论上的融合,道教中人也以此作为教义之基调。
如其中的全真道,主要在发展内丹学的基础上融摄禅学与儒学,故他们的教义以“三教圆融”、“三教平等”为号召,以修炼心性为主要内容,以淡泊刻苦、救难济人为行为准则。
太一教是金朝北方新道教中唯一崇尚祈禳符箓的,但与魏晋之教派不同的是,他们已同时讲究内炼,以心灵湛寂、冲静玄虚、品德坚洁为修道之要,而以符箓为之辅。体现对新的社会思潮的吸纳。
大道教制定教义教规,根据当时的战乱社会背景,提倡清修寡欲,俭约自奉,安分为人,并实施民众救济、除邪治病、对安慰民众情绪、创造相对安定的生活环境,有一定的作用。从其教理而言,则带有许多儒学注重现实的风格。
江南正一道汇合与统领着诸符箓派道教,在思想上则推崇儒学力行忠孝,在宗教内容上杂学各派,同样表现当时道教中人杂糅各流思想的时代特色。同时,南宋时继北宋道教的余绪,新的道派不断产生,其中北宋的神霄派传播到大江南北,并形成众多的支派,清微派则从神霄、正一、灵宝诸派中吸收营养,卓然成一大家。上述几派在教义上都有汇合内丹与符箓的特点。传统的灵宝派在宋元之际衍生出东华灵宝一系,理论和科仪都有不少新的创造。
宋元时期,江南又流行净明道,“净明”二字本取于佛教心性本净本明、一尘不染之意。其教义主张在修心的同时还要践行,尽忠尽孝,并全力维护宗法制度,强调行善积德。他们所讲的修道神仙,已与儒家的圣贤极为接近。另外,他们还把儒家伦理直接具体化为宗教教义和戒律,简单是可视为儒学宗教化的尝试。

事实证明,能在当时社会上得到流行并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各派道教团体,无不在“三教融合”上建立其思想体系。这反映在我国后期封建社会,儒学已十分强盛,道教出于防止被儒学排挤、侵吞之需要,不能不采取适应形势的做法。这也是他们面对现实所作出的一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