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养生 | 霜降调养,顺时而为

道教养生 | 霜降调养,顺时而为

今日为“霜降”节气。所谓霜降,是秋冬两季的过渡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天最后一个节气,而后便凛冬将至。

对于在上海的小伙伴们而言,小道士我打开柜门、翻开拉杆箱,又看了看床底...秋天到底在哪呢?

明明就是一秒入冬...

算了,还是说回霜降吧。

霜降

·一候豺乃祭兽

·二候草木黄落

·三候蜇虫咸俯

霜降时节,万物毕成,毕入于戌,阳下入地,阴气始凝,天气渐寒始于霜降。

此时,南北方天气都逐渐变冷,不注意保暖的话会引发身体出现多种状况,因此霜降时分养生保健十分重要。

很多朋友在气温下降后,由于局部保暖不当或人体未适应寒冷等原因,经常会诱发慢性胃病、"老寒腿"等疾病。

而且,秋末时节,空气干燥,也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可以时常搓揉鼻翼两侧的迎香穴,多练练道家六字吐纳功法中的"呬"字功等,都有助于我们预防呼吸道疾病。

那么该如何练习呢?

请看下面!

呼气时口念呬字,两手从小腹前抬起,逐渐转掌心向上,至两乳平,两臂外旋,翻转手心向外成立掌,指尖对喉,然后左右展臂宽胸推掌如鸟张翼。呼气尽,随吸气之势两臂自然下落垂于体侧,重复六次,再慢慢调息。

这是道家养生六字诀一部分,可别小看这套简单易行的吐纳功法,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都曾经向全国推广过呢!

加强锻炼同时,霜降时分也要保证睡眠的充足,道医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冬交替之际,尤其要注意保养体内阴气。因为气候变冷时,正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内之时,我们日常的运动、起居、情志等,皆应顺应“秋收”的原则。

也就是,睡眠要充足,早睡早起。可顺应时节利于收藏阴精,能让人精力充沛,使体内阳气舒展。

膳食方面,霜降之时乃深秋之季,五行属金,在人体五脏中对应肺。道医认为秋要平补,结合前述的秋季宜“收”原则,辛味能发散泄肺,霜降时要不吃或少吃辛辣食品,尤其是麻辣香锅,烧烤等。

同时注意健脾养胃,调补肝肾。应选用气平味淡、作用和缓的食品,以汤类、粥类最为适宜。柿子、秋梨、苹果、栗子、葡萄等,都是此节气适宜的水果。

秋末时分,四季轮回,道医认为秋季对应七情之悲忧,霜降之时更是如此,放眼四顾,天气渐冷,阳光日稀,风起叶落甚至凄风苦雨,容易引起人们心中的凄凉之感,尤其一些空巢老人极易产生孤独悲凉的感觉,从而终日闷闷不乐,情绪忧郁,不利于身心健康。

因此,精神调养也不容忽视,此时应收敛神气,做到内心宁静、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可以在空闲时暇练练书法,听听古琴,持诵下道家《清静经》…以平和自然的心态积极乐观生活。

当然,周末来城隍庙里烧烧香,拜拜神,以神灵之力慰藉情感世界,那更是极为殊胜。

更多...

走进道教 | 韩湘子酿“逡巡酒”

走进道教 | 韩湘子酿“逡巡酒”

道教八仙之一的韩湘子,是唐代大文豪韩愈的侄孙。 他在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考中进士,官至大理丞,可谓少年得志。 韩愈被贬潮州时,曾两次赋诗赠予韩湘子,分别是《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和《宿曾江口示侄孙湘》,足见二人情谊深厚。 尽管韩湘子在官场春风得意,但他自幼便对道家思想心生向往。 最终,他拜入纯阳祖师吕洞宾门下,专心修炼道法,成为“八仙”中的一员。 传说韩湘子拥有“能造逡巡酒,能命花立开”的神奇仙术,在古城西安至今仍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仙迹与传说。 西安的街道犹如棋盘,东西南北纵横交错,井然有序。 然而,位于古城中心的湘子庙街却与众不同,斜向西南延伸;而旁边的德福巷则走向西北。这一切都源于先有湘子庙,人们为避让庙宇而形成的独特街巷布局。德福巷的名字也由此而来——“仰德而获福”,即仰慕韩湘子之德行,故称“德福巷”。 那么,韩湘子究竟做了哪些善举,赢得了西安市民的敬仰呢? 原来,古代西安的井水大多苦涩难饮,城内的用水主要依靠由“八水”引出的漕渠、清明渠、

走进道教 | 道教的“祭酒”可不是指把酒供奉给神明

走进道教 | 道教的“祭酒”可不是指把酒供奉给神明

前几天,有小伙伴询问 看到个道教词语‘祭酒’不明白什么意思?我猜祭祀神明的物品叫祭品,那祭祀神明的酒是就是祭酒了吧? 这位小伙伴理解的不能说是谬之千里,只能说是南辕北辙大错特错... 祖天师张道陵于东汉顺帝时创立道教后,为了便于管理和教化民众,遂设立了“二十四治”。 “二十四治”,即:在所辖教区分设的二十四个活动地域,也如现在的城市、地区划分。当时负责这一教区的最高首领,就称为“祭酒”。 “祭酒”,有向教民讲解“道教”教义的义务,有处理“违犯教规”的教民的权利,同时还要主持宗教活动(即宗教仪式)等。 历史上,著名的“祭酒”有许多,如“书圣”王羲之,“田园隐士”陶渊明等。 由于道教信仰历来提倡万物玄同,具有早期男女平等思想,“祭酒”中也不乏女性。 茅山上清派祖师魏华存魏夫人便是女性“祭酒”中的佼佼者,也是有史料记载的第一位女“祭酒”。 魏夫人,

走进道教 | 道长,这位是什么“菩萨”啊?

走进道教 | 道长,这位是什么“菩萨”啊?

前两天,小道士我在大殿顶替其他师兄过堂,有位信众走过来,双手合十先鞠了一躬,小道士我连忙起身还礼,接着这位信众手指霍光老爷问:道长,这位是什么菩萨啊? 一番解释后,这位朋友幡然醒悟。 其实类似问题已经不是第一次碰到。 实际上,道教神明并不以菩萨称呼,而是有很多自己的称谓,如“天尊、帝君、真君、星君、元君”等等,而且这些称谓都有特殊的含义。 “天尊”是道教神仙体系里对地位最高神明的一种尊称,极道之尊,至尊至极,故名天尊。 道教最高尊神是三清天尊,由先天之炁化生而来,代表大道本源。又被称为“虚无自然大罗三清三境三宝天尊”,这三位尊神分别是: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其中又以元始天尊为最高神。 排在三清天尊后面的是玉皇大帝,也尊其为玉皇大天尊,玉皇掌管三界十方、四生六道的一切阴阳祸福,是众神之王,在道教神阶中修为境界不是最高,但是神权最大。 此外道教还有化身三界、救苦救难的太乙救苦天尊以及雷部雷祖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等等。 “帝君”是道教神仙的一种尊号,很多天仙真圣也可以被称为帝君,他们的神职常在真君之上。 但一些帝君有时也会被称为天尊,

走进道教 | 聊聊城隍老爷的“管理班子”

走进道教 | 聊聊城隍老爷的“管理班子”

城隍尊神,为一城之守护者,护佑此方水土和黎民百姓。 道教城隍信仰由来已久,可追溯到汉代,上海最早的城隍庙为宋时兴建,到明代,道教发展迅速,城隍信仰更是得到了统治者的大力推广,朱元璋便曾经下诏令要求全国各地每处每城均兴建城隍庙,供奉城隍尊神,城隍信仰自此大兴。 俗话说的好,“县官不如现管”,城隍尊神既是“县官”更是“现管”。 正如一副脍炙人口的楹联写道:“善恶到头皆有报,是非结底自分明”,作为一位监察阴阳二界,掌管承负报应的道教神祗,城隍尊神在冥冥中守护着每个人、每座城、每个故事… 正由于道教城隍信仰深深植根于民众百姓之间,故即便几经波折,各地城隍庙也多香火不断,延续至今。 由于管理范围广、管理人口数量多…城隍尊神同样有自己的一套管理班子,也就是自己的下属,那么,城隍尊神的下属都有谁呢? 今天就以我们庙为例简单聊聊。 首先便是两位判官老爷,分为文武判官,文判官的职务相当等于旧时衙门里的左典史,手握生死簿,调查人们的善恶及寿夭,执行各司的的判文或检阅记录,而武判官则是相当于右典史,对于恶行业已判明者,举笔执行刑罚。 其次便是日游、夜巡二神,负责日夜监察人间,以及一众衙役等差

地址: 上海市黄浦区方浜中路249号 / (全年无休) 每日对外开放时间: 8:30~16:30 / 沪ICP备060151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