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与年俗 | ​上海春节的年味全在城隍庙?

道教与年俗 | ​上海春节的年味全在城隍庙?

拿上海来说,早在开埠以前,城隍庙作为信众礼神敬神的皈依处,同时也成为了春节期间甚至日常里百姓民众都喜欢游玩的休闲好地方,便源自城隍庙周围形成的良好庙会氛围。

例如:这里有园林可供观赏、有商铺方便采购,还有琳琅满目的江南小吃等等。
在宗教含义之外,俨然是当年可满足大众吃住行游购娱的“商业中心”,所以,直到今天,不少上海人都常在春节期间来城隍庙逛一逛,回忆回忆老上海的年味。

某种意义上,上海城隍庙及其周边的豫园商业区代表了上海的历史与传统,是海派文化的一个载体,也因此被誉为上海滩旅游的名片。
各地春节赶庙会的习俗也都与上海极其相似。

春节来庙会逛一逛,既为家人祈福保平安,为自己许愿得好运,还能看戏、淘货、品美食,又锻炼了身体、开阔了视野,而且还能增长见识,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直到今天,赶庙会也都是中国最为传统的庆祝春节方式之一,尤其是这个赶字,含有从一个庙会再前往另一个庙会之意,可见在从前,赶庙会是春节期间大众尤其喜爱的一个风俗习惯。

旧时,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是我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顾名思义,庙会的形成和发展以“庙”为前提,即宗教信仰文化是庙会形成的基础,以此吸引大量香客信士礼神进香,进而衍生出商业周边的繁荣。
一般来说,凡是庙院宽大、庙外宽敞,并处于四通八达、人口较为稠密之地,则庙会的辐射面广,规模也更大。

在远古时代,祭祀是人们生活中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在敬奉神明和祭祀祖先的过程中,人们聚集在一起,集体开展一些活动,如进供供品、演奏音乐、举行仪式等,这种敬奉神灵而产生的集会可以看作是后世庙会的雏形。
每逢庙会,四面八方前来的信众加上赶庙会看热闹的人们,便构成了庙会人山人海的热闹场面,一般大型庙会都有数以万计的人参加,方圆几百里内远近闻名。

今天,一年一度的各地春节庙会,把浓浓的年味统统化为暖暖的记忆。
我们怀着一颗美好的心,赶庙会中,敬天地神明,看香烟袅袅,想人生冷暖,赶来赶去,走前走后,何尝不是在寻找一种生命的洒脱和逍遥?

Read more

走进道教 | 本命文疏上面敲的大印叫什么?

走进道教 | 本命文疏上面敲的大印叫什么?

道经师宝印是道教法印的一种。 道家法印,又称“神印”、“印篆”,是象征天界、神明权威的印章,与古代帝王玉玺和官府印章极其相似,是道教重要法器之一,道士书写符箓、布气治病、辟鬼驱邪、进行斋醮仪式等法务活动时都需要用到法印。 法印通常以金属、玉石或木材镌刻而成,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以尊神名号为印文,第二类以符咒为印,第三类以经书文句为印,第四类以神司、道职之名为印。 四大类法印中,依据所需又详细分门别类,有道经师宝印、天罡印、神霄印、通灵印、城隍印、九老仙都印、北极天蓬印、三天太上之印、天师印、斩邪断瘟印、玉皇印、九天玄女印、北极驱邪院印等等。 同时,又由于道教虽分正一全真两大派,但各涵盖很多小的宗派,在法印的使用上,像上清、灵宝、清微、净明、闾山、神霄等等各道派都有代表各自道法特点的法印。 而在众多法印中,道经师宝大印最常见,也几乎是通用于各种道教法务活动中的“万能工”

走进道教 | 春节后,咱们聊聊道教如何看待“拖延症”

走进道教 | 春节后,咱们聊聊道教如何看待“拖延症”

春节渐远,小伙伴们早早就返回工作岗位,开始了日出而作、日落继续作的工作生涯。 但也有一些朋友和小道士我一样,遇到事情总想拖延一下,网络上,类似情况都被称为拖延症。 说起来,拖延症不是生理疾病,而是当代社会一种常见的行为模式,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有些症状,表现为推迟或延迟应该完成的任务,哪怕明明知道这种行为可能会带来负面后果。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拖延症通常与焦虑、完美主义等因素有关。然而,从道教信仰和文化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借鉴其哲学思想和实践方法来理解和应对拖延症。 首先,道教尊崇道法自然,顺应天时。 《道德真经》中,道祖太上开示我们“事善能,动善时”,可以简单理解为人的行为应契合自然规律,进而把握当下,而拖延症的本质其实是对“当下“的抗拒,要么沉溺过去,要么担心未来,唯独没有着手眼前,这便是一种违背天时的做法,恐无所获。 其次,道教文化中强调“为而不争”。 提到我们道教,很多人都知道“无为”,殊不知“无为”是指不妄为,不违反大道的乱作为,同时强调心态专注过程,进而减少内耗,

走进道教 | 法事科仪中的“小铃铛”

走进道教 | 法事科仪中的“小铃铛”

法事科仪中,我们常见道长们手拿各种生活中不常见的奇怪“乐器”,今天就聊一聊“小铃铛”——三清铃。 上一次您见到这个“小铃铛”,如果不是在道观,可能还是在古早港剧里。 “小铃铛”的学名叫三清铃,又名帝钟、法钟等,高度约为二十多厘米,口径不超过十厘米,结构上分为手柄和铜钟两部分,手柄部也就是三清铃上端常为剑形,呈山字,分别象征三清祖师,这也是三清铃名字的由来。 三清铃通常以黄铜制造,铃声清脆悠扬,有的铃上还刻有道教符咒及经文等。 道教神仙体系内,三清祖师为大道幻化,是道教最高神,分别是: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 这三位至高神由先天之炁化生而来,是大道本源。元始天尊禀自然之炁,存在于宇宙万物之先。灵宝天尊乃是宇宙未形成之前,从混沌状态产生的元气所化生。道德天尊是大道的化身,为元炁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 以三清祖师尊号命名,可见三清铃在众多法器中独树一帜。《太清玉册》有云:“道家所谓手把帝钟,掷火万里,流铃八冲是也”。作为法坛上的法器,三清铃常在道众行科之时沟通天地、拔度人鬼,高功法师或经师常单手摇动三清铃,

走进道教 | 讲个积功累德的小故事

走进道教 | 讲个积功累德的小故事

积功累德一直是很多小伙伴们热衷的事情,今天就讲个相关小故事。 宋朝的镇江太守葛繁,每天都做几件善事,四十年来从不间断。有人向他请教,葛繁说: “我没有其他的方法,只是每天做一两件利益他人的事。” “其实很简单”, 葛繁指着座位间的踏板说:“如果这个踏板放得不正,就会妨碍人,我就将它摆正;别人口渴,就请他喝水。这些都是利人之事,从卿相到乞丐都做得到,只有持之以恒地做,才是真正的积功累德。” 积功累德,字面解释就是积聚德业,累进功绩。德业不积就不会崇高,功绩不累就不会增大。所谓“天天积德,日日累功”,这是奉道修仙的必然之路。 积功累德就怕不肯发心去做,或是做到一半就中途停滞。 所以,发了善愿就要坚持,不可以因为吝啬钱财而中止,不要怕人讥笑而怀疑,不能因为安于逸乐而不愿奋发,不应该被私欲牵绊而犹豫,不要因为事大而怕难,不可因为善小而忽略,不能以事忙而推卸,也不应该为了矜惜名节而不救。 积功累德必须不避嫌、不避怨、不因循、不间断、不鲁莽、不图报、不务名。 凡是遇到有行善事的机会,都要积极从事、

地址: 上海市黄浦区方浜中路249号 / (全年无休) 每日对外开放时间: 8:30~16:30 / 沪ICP备060151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