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道教 | 三足金蟾和招财猫

走进道教 | 三足金蟾和招财猫

三足金蟾和招财猫,小伙伴们一定见过。

他们都是商家常常摆放店内寓意招财进宝的吉祥摆件,只不过一个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风水物品,一个是来自日本充满卡哇伊风的吉祥物。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三足金蟾。

我国古代神话中,月宫中有一只三条腿的蟾蜍,通常被认为是玉兔的伴侣,象征着长寿和吉祥。

在道教文化中,三足金蟾却因为一位道教祖师而逐渐演化成了招财进宝的象征,被认为能够口吐金钱,带来财富和好运。

这位道教祖师便是刘海蟾刘祖,今日农历六月初十,正是刘祖诞辰。刘海蟾祖师,原名刘操,字宗成,五代时期道士,也是道教全真道北五祖之一。
元世祖时被封为“海蟾明悟弘道真君”,后又加封为“海蟾明悟弘道纯佑帝君”。

为著名炼丹家、医学家和内丹术士,对后世道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三足金蟾之所以成为民间可以招财进宝的吉祥摆件,便源自与刘祖的一段佳话——刘海戏金蟾。

传说中,刘祖在修行过程中遇到了一只危害百姓的金蟾妖精。经过一番较量,他成功收服了这只金蟾,但在斗法中导致金蟾失去了一条腿,从而变成了三足金蟾。

刘祖收服金蟾后,金蟾为了赎罪,展现出了它能够吐出金银财宝的能力,帮助刘祖救济穷人,布施财物,从而造福人间。

至此,三足金蟾成为民间招财进宝的象征之一。

除了这个流传很广的民间故事外,其实刘祖对道教发展功不可没。

如著作颇多,有《黄帝阴符经注》、《还金篇》等,其关于内丹修炼理论对后世道教内丹学派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恭贺祖师诞辰,合理看待金钱,快乐感受人生,生活也是修行,大道无处不在。

Read more

走进道教 | 道教信仰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生活,而不是整日疑神疑鬼

走进道教 | 道教信仰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生活,而不是整日疑神疑鬼

自媒体盛行的年代,各路网红“大师”们的表述下,道教似乎常与符咒、风水、占卜等神秘色彩联系在一起。 于是乎,一些人打着“信道”的旗号,却把信仰变成了算计命运的工具;他们不去修身养性,反而天天担心所谓各种禁忌,生怕一不留神就触了霉头。这种对道教信仰的误解,不仅扭曲了道教的本质,也让原本可以带来平静与智慧的信仰,变成了焦虑和恐惧的源头。 其实,真正的道教信仰,并不是让人整天疑神疑鬼,而是教人如何活得更加自然、从容、有智慧。 道教倡导“道法自然”,强调的是顺应天时、调和阴阳、清静无为。它不鼓励人们去干预自然规律,而是倡导一种内省、自律、与万物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 正如《道德真经》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便是道教信仰最核心的智慧——顺其自然,不强求,不执着,从而获得心灵的安宁 信仰道教,不仅仅是烧香礼神、来庙中寻求清静,而应是从中学会如何看待人生、

国学讲堂 | 说说“乱七八糟”

国学讲堂 | 说说“乱七八糟”

生活中,我们常会用这句成语来形容让人糟心的情景或环境——乱七八糟。 可您知道“乱七八糟”的由来吗? 今儿咱们就来聊一聊。 “乱七八糟”这一成语源自我国历史上的两次著名动乱事件,分别对应“乱七”与“八糟”,生动概括了当时社会秩序的极度混乱。 “乱七”指西汉时期“七国之乱”。 汉景帝时,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国联合叛乱,反对中央削藩政策。 此后虽被将军周亚夫平定,但期间诸侯割据引发大量混战,成为“乱七”的史实来源,象征权力分散引发的系统性混乱。 “八糟”则是指西晋时期“八王之乱”。 西晋惠帝至怀帝时期,司马氏八位宗室王为争夺中央政权血腥内斗,持续近二十年。 直接导致“五胡乱华”与西晋灭亡,开启中国近三百年的南北分裂局面。 八王权斗引发的这场内乱以“长沙王遭火焚”“成都王被勒毙”等惨烈事件闻名,堪称中国古代最黑暗的皇族内斗,也因此构成“八糟”的史实基础,喻指内部倾轧导致的道德与秩序崩坏。 到宋元时期,这两大事件逐渐常被并列提及,至明代《醒世恒言》等小说中开始出现“

走进道教 | 本命文疏上面敲的大印叫什么?

走进道教 | 本命文疏上面敲的大印叫什么?

道经师宝印是道教法印的一种。 道家法印,又称“神印”、“印篆”,是象征天界、神明权威的印章,与古代帝王玉玺和官府印章极其相似,是道教重要法器之一,道士书写符箓、布气治病、辟鬼驱邪、进行斋醮仪式等法务活动时都需要用到法印。 法印通常以金属、玉石或木材镌刻而成,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以尊神名号为印文,第二类以符咒为印,第三类以经书文句为印,第四类以神司、道职之名为印。 四大类法印中,依据所需又详细分门别类,有道经师宝印、天罡印、神霄印、通灵印、城隍印、九老仙都印、北极天蓬印、三天太上之印、天师印、斩邪断瘟印、玉皇印、九天玄女印、北极驱邪院印等等。 同时,又由于道教虽分正一全真两大派,但各涵盖很多小的宗派,在法印的使用上,像上清、灵宝、清微、净明、闾山、神霄等等各道派都有代表各自道法特点的法印。 而在众多法印中,道经师宝大印最常见,也几乎是通用于各种道教法务活动中的“万能工”

走进道教 | 春节后,咱们聊聊道教如何看待“拖延症”

走进道教 | 春节后,咱们聊聊道教如何看待“拖延症”

春节渐远,小伙伴们早早就返回工作岗位,开始了日出而作、日落继续作的工作生涯。 但也有一些朋友和小道士我一样,遇到事情总想拖延一下,网络上,类似情况都被称为拖延症。 说起来,拖延症不是生理疾病,而是当代社会一种常见的行为模式,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有些症状,表现为推迟或延迟应该完成的任务,哪怕明明知道这种行为可能会带来负面后果。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拖延症通常与焦虑、完美主义等因素有关。然而,从道教信仰和文化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借鉴其哲学思想和实践方法来理解和应对拖延症。 首先,道教尊崇道法自然,顺应天时。 《道德真经》中,道祖太上开示我们“事善能,动善时”,可以简单理解为人的行为应契合自然规律,进而把握当下,而拖延症的本质其实是对“当下“的抗拒,要么沉溺过去,要么担心未来,唯独没有着手眼前,这便是一种违背天时的做法,恐无所获。 其次,道教文化中强调“为而不争”。 提到我们道教,很多人都知道“无为”,殊不知“无为”是指不妄为,不违反大道的乱作为,同时强调心态专注过程,进而减少内耗,

地址: 上海市黄浦区方浜中路249号 / (全年无休) 每日对外开放时间: 8:30~16:30 / 沪ICP备060151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