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道教 | 春节后,咱们聊聊道教如何看待“拖延症”

走进道教 | 春节后,咱们聊聊道教如何看待“拖延症”

春节渐远,小伙伴们早早就返回工作岗位,开始了日出而作、日落继续作的工作生涯。

但也有一些朋友和小道士我一样,遇到事情总想拖延一下,网络上,类似情况都被称为拖延症。

说起来,拖延症不是生理疾病,而是当代社会一种常见的行为模式,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有些症状,表现为推迟或延迟应该完成的任务,哪怕明明知道这种行为可能会带来负面后果。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拖延症通常与焦虑、完美主义等因素有关。然而,从道教信仰和文化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借鉴其哲学思想和实践方法来理解和应对拖延症。

首先,道教尊崇道法自然,顺应天时。


《道德真经》中,道祖太上开示我们“事善能,动善时”,可以简单理解为人的行为应契合自然规律,进而把握当下,而拖延症的本质其实是对“当下“的抗拒,要么沉溺过去,要么担心未来,唯独没有着手眼前,这便是一种违背天时的做法,恐无所获。

其次,道教文化中强调“为而不争”。

提到我们道教,很多人都知道“无为”,殊不知“无为”是指不妄为,不违反大道的乱作为,同时强调心态专注过程,进而减少内耗,在结果上不争的“为”。


有些人的拖延是因为过于追求完美或畏惧失败,导致行动停滞,这便与“为而不争”恰恰相反。

回到具体如何对抗拖延症上,道教文化也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


例如做事可以积微成著,化繁为简。


《道德真经》云:“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做任何事前,不要去过于患得患失进而停滞不前,部分人常因目标庞大而畏惧,觉得这是自己不能完成的任务进而干脆放弃,不妨尊听祖师教诲,从细微处积累,将一件事拆分为若干部分,进而逐步完成。

同时,还要以戒为师,增强自律。


道教修行中强调戒律的重要性,“不得怠慢经教”“当勤修善行”等等祖师言语都在告诫我们要保持勤勉同时加强自律。


张宇初天师《道门十规》中强调“先严戒行规矩为要,警以罪福因果之报”。

王重阳祖师也曾制定《立教十五论》,要求弟子“定时诵经、劳作修心”。


这些都是我们以道教修行中戒律对抗生活中拖延症的法宝,如设定每日工作时刻表,用严守戒律的心态来对抗拖延。

总之,我们不妨借事修心,化拖延为修行,将克服拖延症视为性命双修中心性修炼的契机。

在心态上以“顺应自然”化解焦虑,以“为而不争”消解执念;生活实践中借持戒等法养成良好工作和生活习惯;再以历代祖师大定力破除怠惰,终成大道等事迹为榜样,相信大家一定能够战胜拖延症哦!

Read more

走进道教 | 道教信仰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生活,而不是整日疑神疑鬼

走进道教 | 道教信仰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生活,而不是整日疑神疑鬼

自媒体盛行的年代,各路网红“大师”们的表述下,道教似乎常与符咒、风水、占卜等神秘色彩联系在一起。 于是乎,一些人打着“信道”的旗号,却把信仰变成了算计命运的工具;他们不去修身养性,反而天天担心所谓各种禁忌,生怕一不留神就触了霉头。这种对道教信仰的误解,不仅扭曲了道教的本质,也让原本可以带来平静与智慧的信仰,变成了焦虑和恐惧的源头。 其实,真正的道教信仰,并不是让人整天疑神疑鬼,而是教人如何活得更加自然、从容、有智慧。 道教倡导“道法自然”,强调的是顺应天时、调和阴阳、清静无为。它不鼓励人们去干预自然规律,而是倡导一种内省、自律、与万物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 正如《道德真经》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便是道教信仰最核心的智慧——顺其自然,不强求,不执着,从而获得心灵的安宁 信仰道教,不仅仅是烧香礼神、来庙中寻求清静,而应是从中学会如何看待人生、

国学讲堂 | 说说“乱七八糟”

国学讲堂 | 说说“乱七八糟”

生活中,我们常会用这句成语来形容让人糟心的情景或环境——乱七八糟。 可您知道“乱七八糟”的由来吗? 今儿咱们就来聊一聊。 “乱七八糟”这一成语源自我国历史上的两次著名动乱事件,分别对应“乱七”与“八糟”,生动概括了当时社会秩序的极度混乱。 “乱七”指西汉时期“七国之乱”。 汉景帝时,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国联合叛乱,反对中央削藩政策。 此后虽被将军周亚夫平定,但期间诸侯割据引发大量混战,成为“乱七”的史实来源,象征权力分散引发的系统性混乱。 “八糟”则是指西晋时期“八王之乱”。 西晋惠帝至怀帝时期,司马氏八位宗室王为争夺中央政权血腥内斗,持续近二十年。 直接导致“五胡乱华”与西晋灭亡,开启中国近三百年的南北分裂局面。 八王权斗引发的这场内乱以“长沙王遭火焚”“成都王被勒毙”等惨烈事件闻名,堪称中国古代最黑暗的皇族内斗,也因此构成“八糟”的史实基础,喻指内部倾轧导致的道德与秩序崩坏。 到宋元时期,这两大事件逐渐常被并列提及,至明代《醒世恒言》等小说中开始出现“

走进道教 | 本命文疏上面敲的大印叫什么?

走进道教 | 本命文疏上面敲的大印叫什么?

道经师宝印是道教法印的一种。 道家法印,又称“神印”、“印篆”,是象征天界、神明权威的印章,与古代帝王玉玺和官府印章极其相似,是道教重要法器之一,道士书写符箓、布气治病、辟鬼驱邪、进行斋醮仪式等法务活动时都需要用到法印。 法印通常以金属、玉石或木材镌刻而成,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以尊神名号为印文,第二类以符咒为印,第三类以经书文句为印,第四类以神司、道职之名为印。 四大类法印中,依据所需又详细分门别类,有道经师宝印、天罡印、神霄印、通灵印、城隍印、九老仙都印、北极天蓬印、三天太上之印、天师印、斩邪断瘟印、玉皇印、九天玄女印、北极驱邪院印等等。 同时,又由于道教虽分正一全真两大派,但各涵盖很多小的宗派,在法印的使用上,像上清、灵宝、清微、净明、闾山、神霄等等各道派都有代表各自道法特点的法印。 而在众多法印中,道经师宝大印最常见,也几乎是通用于各种道教法务活动中的“万能工”

走进道教 | 法事科仪中的“小铃铛”

走进道教 | 法事科仪中的“小铃铛”

法事科仪中,我们常见道长们手拿各种生活中不常见的奇怪“乐器”,今天就聊一聊“小铃铛”——三清铃。 上一次您见到这个“小铃铛”,如果不是在道观,可能还是在古早港剧里。 “小铃铛”的学名叫三清铃,又名帝钟、法钟等,高度约为二十多厘米,口径不超过十厘米,结构上分为手柄和铜钟两部分,手柄部也就是三清铃上端常为剑形,呈山字,分别象征三清祖师,这也是三清铃名字的由来。 三清铃通常以黄铜制造,铃声清脆悠扬,有的铃上还刻有道教符咒及经文等。 道教神仙体系内,三清祖师为大道幻化,是道教最高神,分别是: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 这三位至高神由先天之炁化生而来,是大道本源。元始天尊禀自然之炁,存在于宇宙万物之先。灵宝天尊乃是宇宙未形成之前,从混沌状态产生的元气所化生。道德天尊是大道的化身,为元炁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 以三清祖师尊号命名,可见三清铃在众多法器中独树一帜。《太清玉册》有云:“道家所谓手把帝钟,掷火万里,流铃八冲是也”。作为法坛上的法器,三清铃常在道众行科之时沟通天地、拔度人鬼,高功法师或经师常单手摇动三清铃,

地址: 上海市黄浦区方浜中路249号 / (全年无休) 每日对外开放时间: 8:30~16:30 / 沪ICP备060151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