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道教 | 道长,这位是什么“菩萨”啊?

走进道教 | 道长,这位是什么“菩萨”啊?

前两天,小道士我在大殿顶替其他师兄过堂,有位信众走过来,双手合十先鞠了一躬,小道士我连忙起身还礼,接着这位信众手指霍光老爷问:道长,这位是什么菩萨啊?

一番解释后,这位朋友幡然醒悟。

其实类似问题已经不是第一次碰到。

实际上,道教神明并不以菩萨称呼,而是有很多自己的称谓,如“天尊、帝君、真君、星君、元君”等等,而且这些称谓都有特殊的含义。

“天尊”是道教神仙体系里对地位最高神明的一种尊称,极道之尊,至尊至极,故名天尊。

道教最高尊神是三清天尊,由先天之炁化生而来,代表大道本源。又被称为“虚无自然大罗三清三境三宝天尊”,这三位尊神分别是: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其中又以元始天尊为最高神。

排在三清天尊后面的是玉皇大帝,也尊其为玉皇大天尊,玉皇掌管三界十方、四生六道的一切阴阳祸福,是众神之王,在道教神阶中修为境界不是最高,但是神权最大。

此外道教还有化身三界、救苦救难的太乙救苦天尊以及雷部雷祖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等等。

“帝君”是道教神仙的一种尊号,很多天仙真圣也可以被称为帝君,他们的神职常在真君之上。

但一些帝君有时也会被称为天尊,如东华帝君,号元阳父扶桑大帝,乃是青阳之元炁显化而来,是万神之先,他掌管着所有男仙及天地间一切阳气的首领,所有男仙在飞升之时都要拜谒东王公,方能升得九天之上,同时东华帝君又被尊为“辅元立极天尊”、“东王木公天尊”等。

“真君”是道教对神仙的一种尊称,相较于天尊和帝君,真君的神职地位通常较低,如茅盈、茅固和茅衷三位祖师被尊奉为三茅真君等等,通常来说,真君称号者多由凡人后天得道而成。

“星君”顾名思义就是道教星宿神部的尊神,如我们熟悉的太阳星君,太阴星君,以及被称为“年中天子”的太岁星君等等。

“元君”一般是道教对女性神仙的尊称。《太平经》有云:“天地之道,乃一阴一阳,各出半力,合为一,乃后共成一。”因此在道教的神仙体系里,也有许多女性神仙。如斗姆元君、碧霞元君等等。

最后,如果实在记不清这么多称谓也没关系,道教文化和民间习俗中,我们常常口语化称呼法身为男性的道教神明为“老爷”,如三官老爷、城隍老爷,而法身显化为女性的神明常被尊称为“娘娘”,如斗姥娘娘、妈祖娘娘等。

毕竟,真正的虔诚不在于仪式的繁琐,而在于行动;不在于言辞的华丽,而在于心灵。

更多...

道教养生 | 霜降调养,顺时而为

道教养生 | 霜降调养,顺时而为

今日为“霜降”节气。所谓霜降,是秋冬两季的过渡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天最后一个节气,而后便凛冬将至。 对于在上海的小伙伴们而言,小道士我打开柜门、翻开拉杆箱,又看了看床底...秋天到底在哪呢? 明明就是一秒入冬... 算了,还是说回霜降吧。 霜降 ·一候豺乃祭兽 ·二候草木黄落 ·三候蜇虫咸俯 霜降时节,万物毕成,毕入于戌,阳下入地,阴气始凝,天气渐寒始于霜降。 此时,南北方天气都逐渐变冷,不注意保暖的话会引发身体出现多种状况,因此霜降时分养生保健十分重要。 很多朋友在气温下降后,由于局部保暖不当或人体未适应寒冷等原因,经常会诱发慢性胃病、"老寒腿"等疾病。 而且,秋末时节,空气干燥,也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可以时常搓揉鼻翼两侧的迎香穴,多练练道家六字吐纳功法中的"呬"字功等,都有助于我们预防呼吸道疾病。 那么该如何练习呢?

走进道教 | 韩湘子酿“逡巡酒”

走进道教 | 韩湘子酿“逡巡酒”

道教八仙之一的韩湘子,是唐代大文豪韩愈的侄孙。 他在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考中进士,官至大理丞,可谓少年得志。 韩愈被贬潮州时,曾两次赋诗赠予韩湘子,分别是《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和《宿曾江口示侄孙湘》,足见二人情谊深厚。 尽管韩湘子在官场春风得意,但他自幼便对道家思想心生向往。 最终,他拜入纯阳祖师吕洞宾门下,专心修炼道法,成为“八仙”中的一员。 传说韩湘子拥有“能造逡巡酒,能命花立开”的神奇仙术,在古城西安至今仍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仙迹与传说。 西安的街道犹如棋盘,东西南北纵横交错,井然有序。 然而,位于古城中心的湘子庙街却与众不同,斜向西南延伸;而旁边的德福巷则走向西北。这一切都源于先有湘子庙,人们为避让庙宇而形成的独特街巷布局。德福巷的名字也由此而来——“仰德而获福”,即仰慕韩湘子之德行,故称“德福巷”。 那么,韩湘子究竟做了哪些善举,赢得了西安市民的敬仰呢? 原来,古代西安的井水大多苦涩难饮,城内的用水主要依靠由“八水”引出的漕渠、清明渠、

走进道教 | 道教的“祭酒”可不是指把酒供奉给神明

走进道教 | 道教的“祭酒”可不是指把酒供奉给神明

前几天,有小伙伴询问 看到个道教词语‘祭酒’不明白什么意思?我猜祭祀神明的物品叫祭品,那祭祀神明的酒是就是祭酒了吧? 这位小伙伴理解的不能说是谬之千里,只能说是南辕北辙大错特错... 祖天师张道陵于东汉顺帝时创立道教后,为了便于管理和教化民众,遂设立了“二十四治”。 “二十四治”,即:在所辖教区分设的二十四个活动地域,也如现在的城市、地区划分。当时负责这一教区的最高首领,就称为“祭酒”。 “祭酒”,有向教民讲解“道教”教义的义务,有处理“违犯教规”的教民的权利,同时还要主持宗教活动(即宗教仪式)等。 历史上,著名的“祭酒”有许多,如“书圣”王羲之,“田园隐士”陶渊明等。 由于道教信仰历来提倡万物玄同,具有早期男女平等思想,“祭酒”中也不乏女性。 茅山上清派祖师魏华存魏夫人便是女性“祭酒”中的佼佼者,也是有史料记载的第一位女“祭酒”。 魏夫人,

走进道教 | 聊聊城隍老爷的“管理班子”

走进道教 | 聊聊城隍老爷的“管理班子”

城隍尊神,为一城之守护者,护佑此方水土和黎民百姓。 道教城隍信仰由来已久,可追溯到汉代,上海最早的城隍庙为宋时兴建,到明代,道教发展迅速,城隍信仰更是得到了统治者的大力推广,朱元璋便曾经下诏令要求全国各地每处每城均兴建城隍庙,供奉城隍尊神,城隍信仰自此大兴。 俗话说的好,“县官不如现管”,城隍尊神既是“县官”更是“现管”。 正如一副脍炙人口的楹联写道:“善恶到头皆有报,是非结底自分明”,作为一位监察阴阳二界,掌管承负报应的道教神祗,城隍尊神在冥冥中守护着每个人、每座城、每个故事… 正由于道教城隍信仰深深植根于民众百姓之间,故即便几经波折,各地城隍庙也多香火不断,延续至今。 由于管理范围广、管理人口数量多…城隍尊神同样有自己的一套管理班子,也就是自己的下属,那么,城隍尊神的下属都有谁呢? 今天就以我们庙为例简单聊聊。 首先便是两位判官老爷,分为文武判官,文判官的职务相当等于旧时衙门里的左典史,手握生死簿,调查人们的善恶及寿夭,执行各司的的判文或检阅记录,而武判官则是相当于右典史,对于恶行业已判明者,举笔执行刑罚。 其次便是日游、夜巡二神,负责日夜监察人间,以及一众衙役等差

地址: 上海市黄浦区方浜中路249号 / (全年无休) 每日对外开放时间: 8:30~16:30 / 沪ICP备060151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