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道教 | 道教的“祭酒”可不是指把酒供奉给神明

走进道教 | 道教的“祭酒”可不是指把酒供奉给神明

前几天,有小伙伴询问

看到个道教词语‘祭酒’不明白什么意思?我猜祭祀神明的物品叫祭品,那祭祀神明的酒是就是祭酒了吧?

这位小伙伴理解的不能说是谬之千里,只能说是南辕北辙大错特错...

祖天师张道陵于东汉顺帝时创立道教后,为了便于管理和教化民众,遂设立了“二十四治”。

“二十四治”,即:在所辖教区分设的二十四个活动地域,也如现在的城市、地区划分。当时负责这一教区的最高首领,就称为“祭酒”。

“祭酒”,有向教民讲解“道教”教义的义务,有处理“违犯教规”的教民的权利,同时还要主持宗教活动(即宗教仪式)等。

历史上,著名的“祭酒”有许多,如“书圣”王羲之,“田园隐士”陶渊明等。

由于道教信仰历来提倡万物玄同,具有早期男女平等思想,“祭酒”中也不乏女性。

茅山上清派祖师魏华存魏夫人便是女性“祭酒”中的佼佼者,也是有史料记载的第一位女“祭酒”。

魏夫人,名华存,字贤安(公元251-334年)西晋著名女道士,祖籍山东任城人。

据《魏夫人传》记载,说她“幼而好道,静默恭谨,喜读老庄,五经百氏,无不阅览。志慕神仙,味真耽玄,欲求冲举,常服胡麻散,茯苓丸,吐纳气液,摄生夷静”。

魏夫人皈奉道教后,由于其知识渊博,修炼有成,故被推举为女“祭酒”,管理一方民众。

太康九年(公元288年),她得授《太上宝文》、《八素隐书》、《大洞真经》、《灵书紫文八道》、《紫度炎光》、《石精玉马》、《神真虎文》、《高仙羽玄》等经三十一卷,这些经典后来被通称为《上清经》。

魏夫人每日勤奋研读,宣经教化,使之大行于世,因《上清经》影响越来越大,随之产生了一个新的道教教派,并因经得名,世称“上清派”。

魏夫人也被后世奉为“上清派”的第一代宗师,并尊其为紫虚元君南岳魏夫人。

此后,上清派经杨羲、陶弘景、隋唐时的王远之、潘师正、司马承祯等道教祖师的积极推动下,使之成为道教千百年来众多主流宗派之一,其对道教的健康发展,教义形成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祭酒”不仅是一个头衔,更象征着一种责任和使命,在道教历史和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他们是连接神灵与信徒之间的桥梁,通过他们的努力,道教的文化、信仰得以传承与发展。

Read more

走进道教 | 道长,这位是什么“菩萨”啊?

走进道教 | 道长,这位是什么“菩萨”啊?

前两天,小道士我在大殿顶替其他师兄过堂,有位信众走过来,双手合十先鞠了一躬,小道士我连忙起身还礼,接着这位信众手指霍光老爷问:道长,这位是什么菩萨啊? 一番解释后,这位朋友幡然醒悟。 其实类似问题已经不是第一次碰到。 实际上,道教神明并不以菩萨称呼,而是有很多自己的称谓,如“天尊、帝君、真君、星君、元君”等等,而且这些称谓都有特殊的含义。 “天尊”是道教神仙体系里对地位最高神明的一种尊称,极道之尊,至尊至极,故名天尊。 道教最高尊神是三清天尊,由先天之炁化生而来,代表大道本源。又被称为“虚无自然大罗三清三境三宝天尊”,这三位尊神分别是: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其中又以元始天尊为最高神。 排在三清天尊后面的是玉皇大帝,也尊其为玉皇大天尊,玉皇掌管三界十方、四生六道的一切阴阳祸福,是众神之王,在道教神阶中修为境界不是最高,但是神权最大。 此外道教还有化身三界、救苦救难的太乙救苦天尊以及雷部雷祖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等等。 “帝君”是道教神仙的一种尊号,很多天仙真圣也可以被称为帝君,他们的神职常在真君之上。 但一些帝君有时也会被称为天尊,

走进道教 | 聊聊城隍老爷的“管理班子”

走进道教 | 聊聊城隍老爷的“管理班子”

城隍尊神,为一城之守护者,护佑此方水土和黎民百姓。 道教城隍信仰由来已久,可追溯到汉代,上海最早的城隍庙为宋时兴建,到明代,道教发展迅速,城隍信仰更是得到了统治者的大力推广,朱元璋便曾经下诏令要求全国各地每处每城均兴建城隍庙,供奉城隍尊神,城隍信仰自此大兴。 俗话说的好,“县官不如现管”,城隍尊神既是“县官”更是“现管”。 正如一副脍炙人口的楹联写道:“善恶到头皆有报,是非结底自分明”,作为一位监察阴阳二界,掌管承负报应的道教神祗,城隍尊神在冥冥中守护着每个人、每座城、每个故事… 正由于道教城隍信仰深深植根于民众百姓之间,故即便几经波折,各地城隍庙也多香火不断,延续至今。 由于管理范围广、管理人口数量多…城隍尊神同样有自己的一套管理班子,也就是自己的下属,那么,城隍尊神的下属都有谁呢? 今天就以我们庙为例简单聊聊。 首先便是两位判官老爷,分为文武判官,文判官的职务相当等于旧时衙门里的左典史,手握生死簿,调查人们的善恶及寿夭,执行各司的的判文或检阅记录,而武判官则是相当于右典史,对于恶行业已判明者,举笔执行刑罚。 其次便是日游、夜巡二神,负责日夜监察人间,以及一众衙役等差

悟道思理 | 人到中年就是一场修行

悟道思理 | 人到中年就是一场修行

很多小伙伴常常一门心思去名山大川寻仙访道,殊不知,修行不仅在深山古观,也在柴米油盐之间。 时光如弹指,岁月一挥间。 人到中年就是一场修行。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工作、家庭和生活虽然日益安稳,但时代在前进,年轻人越来越多,而我们却越来越拘谨小心,变得生机不再,就连原本茁壮成长的根根青丝,都明显出现了下岗再就业的趋势。 日益发福好像事业有成的中年人们,并不比年轻人轻松到哪里去。 或许唯一好些的,便是豁达的心境。 中年人渐渐学会明辨是非。 中年的你我,走过了那么多的路,经历了那么多的事,也见识过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如果不是童心未泯,大多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 同时也明白了,生活里聪明人会做到与良师益友结交,亲君子远小人,三五朋友闲聊时,每人的看法都不一样,说出来的话是对是错,都有了自己的辨别能力,夸你的,不能听着舒服就喜欢,数落你的,也不能因心生反感就避而远之。 中年人更要明白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人生很短,没有谁能一帆风顺。 一路走来,免不了磕磕碰碰,经历挫折困苦,要感谢生命中每一个向你伸出援手的人,淡看世事去如烟,铭记恩情存如血。 没有任何帮助是理所当然,生活的低谷

走进道教 |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走进道教 |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有句脍炙人口的成语小伙伴们一定听说过,“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今天我们常用来比喻一个人得势后,身边人也跟着发迹,意含讽刺。 但这个成语最初并无此义,仅仅是字面含义,即一个人得道成仙后,他家里的鸡和狗也能跟着一起飞升上天。 这句成语的由来和道教许逊祖师有关。 许逊,字敬之,江西南昌县人。得道成仙之前在西晋太康年间曾出任过四川旌阳县令,所以,许祖也被称为许旌阳,由于许祖精于水利和医术,传说中斩蛟龙除邪瘟,消除水患,又长期为官清廉,自然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 后来由于时局不稳,战乱四起,许祖便辞官一心修行,创立了道教净明派,被尊为净明派祖师。 在许祖道寿一百三十六岁时,也就是东晋宁康二年(374年)八月初一日,全家四十二口人,连同院里的鸡和狗,一同拔宅飞升成仙,世人尊奉他为“许仙”。 据传,有趣的是他有一个仆人叫许大,当日外出买米没有在家里,在听闻许祖飞升后慌忙赶回,结果许祖他们已升到半空。许大哀泣希望一起同去,许祖便告诉他机缘还没有到。惹得百姓们都笑许大说,连家里的鸡犬都比他福气大。 许祖拔宅飞升后,成为道教四大天师之一,在很多道教庙观中都有供奉。 许祖所创的道教净明派,在我

地址: 上海市黄浦区方浜中路249号 / (全年无休) 每日对外开放时间: 8:30~16:30 / 沪ICP备060151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