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道教 | “孝”是人生的大福报

走进道教 | “孝”是人生的大福报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提到“福报”这个词。

福报是什么?是凭空而来的横财还是意外得到的机遇?

实则,如果让小道士我来说,福报并非仅指外在的荣华富贵,更应该是内在的平安喜乐、家庭和睦和心性清静。

道教信仰倡导“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等等,尤其重视“孝道”与“德行”,孝为百善之首,是体道修德的根本之一。

所以说,“孝是人生的大福报”。

“孝”是道教最根本的德行之一

《太上感应篇》中写道:“忠孝为诸善之本,违之者天地不容。”

即忠于国家、孝顺父母,是所有善行中最基础的美德;违背这些原则的人,连天地都不会容忍。

在道教修行体系中,一个人若不能孝顺父母,即使诵经千卷、拜忏万遍,也难以真正得道。

因为“道”不在远方,就在日常生活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修人道,何谈仙道”,先要齐家,才能谈修行。

所以,给父母花钱、赡养双亲,不只是物质上的供养,更是“行孝积德”的具体体现,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种福田”。

“孝”是积德纳福之举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道教信仰认为,当你用心照顾父母,给予他们生活所需乃至精神慰藉,就是在积累阴德。这种阴德会转化为一种无形的福报,不仅让自己内心安宁,也会庇佑子孙后代。

金钱只是媒介,真心付出才是核心

当然,道教更在意的是“心地”的善良与行为的真诚。如果我们给父母钱,但态度冷漠,甚至带有施舍或炫耀的心态,那便失去了真正的孝道。

道教信仰强调“无为”“自然”,真正的孝不是刻意去做,而是发自内心的关怀。哪怕没有多少钱,一句问候、一次陪伴、一顿热饭,都是孝心的具象,同样积德。

福报的本质是“和谐与安宁”

道教信仰认为所谓最大的福报不是升官发财、长生不老,而是:家庭和睦、心安理得、身体康泰、精神富足等等。

当我们尽孝之时,内心就会变得柔软、温暖,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福气。更何况,这种善行还会回向到自己身上——我们会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更稳定的情绪、更强大的运势。

最后总结下,有“孝心”,是我们积德的过程;而真正的“大福报”,是我们在这份孝心中找回了做人的根基,修出了一个清澈自在的内心世界。

正如古人所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趁父母还在身边,多一份关心,多一点付出,便是对生命最好的修行。

愿我们都能在尽孝中修德,在修德中得福。

Read more

走进道教 | 道教的“祭酒”可不是指把酒供奉给神明

走进道教 | 道教的“祭酒”可不是指把酒供奉给神明

前几天,有小伙伴询问 看到个道教词语‘祭酒’不明白什么意思?我猜祭祀神明的物品叫祭品,那祭祀神明的酒是就是祭酒了吧? 这位小伙伴理解的不能说是谬之千里,只能说是南辕北辙大错特错... 祖天师张道陵于东汉顺帝时创立道教后,为了便于管理和教化民众,遂设立了“二十四治”。 “二十四治”,即:在所辖教区分设的二十四个活动地域,也如现在的城市、地区划分。当时负责这一教区的最高首领,就称为“祭酒”。 “祭酒”,有向教民讲解“道教”教义的义务,有处理“违犯教规”的教民的权利,同时还要主持宗教活动(即宗教仪式)等。 历史上,著名的“祭酒”有许多,如“书圣”王羲之,“田园隐士”陶渊明等。 由于道教信仰历来提倡万物玄同,具有早期男女平等思想,“祭酒”中也不乏女性。 茅山上清派祖师魏华存魏夫人便是女性“祭酒”中的佼佼者,也是有史料记载的第一位女“祭酒”。 魏夫人,

走进道教 | 道长,这位是什么“菩萨”啊?

走进道教 | 道长,这位是什么“菩萨”啊?

前两天,小道士我在大殿顶替其他师兄过堂,有位信众走过来,双手合十先鞠了一躬,小道士我连忙起身还礼,接着这位信众手指霍光老爷问:道长,这位是什么菩萨啊? 一番解释后,这位朋友幡然醒悟。 其实类似问题已经不是第一次碰到。 实际上,道教神明并不以菩萨称呼,而是有很多自己的称谓,如“天尊、帝君、真君、星君、元君”等等,而且这些称谓都有特殊的含义。 “天尊”是道教神仙体系里对地位最高神明的一种尊称,极道之尊,至尊至极,故名天尊。 道教最高尊神是三清天尊,由先天之炁化生而来,代表大道本源。又被称为“虚无自然大罗三清三境三宝天尊”,这三位尊神分别是: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其中又以元始天尊为最高神。 排在三清天尊后面的是玉皇大帝,也尊其为玉皇大天尊,玉皇掌管三界十方、四生六道的一切阴阳祸福,是众神之王,在道教神阶中修为境界不是最高,但是神权最大。 此外道教还有化身三界、救苦救难的太乙救苦天尊以及雷部雷祖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等等。 “帝君”是道教神仙的一种尊号,很多天仙真圣也可以被称为帝君,他们的神职常在真君之上。 但一些帝君有时也会被称为天尊,

走进道教 | 聊聊城隍老爷的“管理班子”

走进道教 | 聊聊城隍老爷的“管理班子”

城隍尊神,为一城之守护者,护佑此方水土和黎民百姓。 道教城隍信仰由来已久,可追溯到汉代,上海最早的城隍庙为宋时兴建,到明代,道教发展迅速,城隍信仰更是得到了统治者的大力推广,朱元璋便曾经下诏令要求全国各地每处每城均兴建城隍庙,供奉城隍尊神,城隍信仰自此大兴。 俗话说的好,“县官不如现管”,城隍尊神既是“县官”更是“现管”。 正如一副脍炙人口的楹联写道:“善恶到头皆有报,是非结底自分明”,作为一位监察阴阳二界,掌管承负报应的道教神祗,城隍尊神在冥冥中守护着每个人、每座城、每个故事… 正由于道教城隍信仰深深植根于民众百姓之间,故即便几经波折,各地城隍庙也多香火不断,延续至今。 由于管理范围广、管理人口数量多…城隍尊神同样有自己的一套管理班子,也就是自己的下属,那么,城隍尊神的下属都有谁呢? 今天就以我们庙为例简单聊聊。 首先便是两位判官老爷,分为文武判官,文判官的职务相当等于旧时衙门里的左典史,手握生死簿,调查人们的善恶及寿夭,执行各司的的判文或检阅记录,而武判官则是相当于右典史,对于恶行业已判明者,举笔执行刑罚。 其次便是日游、夜巡二神,负责日夜监察人间,以及一众衙役等差

悟道思理 | 人到中年就是一场修行

悟道思理 | 人到中年就是一场修行

很多小伙伴常常一门心思去名山大川寻仙访道,殊不知,修行不仅在深山古观,也在柴米油盐之间。 时光如弹指,岁月一挥间。 人到中年就是一场修行。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工作、家庭和生活虽然日益安稳,但时代在前进,年轻人越来越多,而我们却越来越拘谨小心,变得生机不再,就连原本茁壮成长的根根青丝,都明显出现了下岗再就业的趋势。 日益发福好像事业有成的中年人们,并不比年轻人轻松到哪里去。 或许唯一好些的,便是豁达的心境。 中年人渐渐学会明辨是非。 中年的你我,走过了那么多的路,经历了那么多的事,也见识过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如果不是童心未泯,大多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 同时也明白了,生活里聪明人会做到与良师益友结交,亲君子远小人,三五朋友闲聊时,每人的看法都不一样,说出来的话是对是错,都有了自己的辨别能力,夸你的,不能听着舒服就喜欢,数落你的,也不能因心生反感就避而远之。 中年人更要明白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人生很短,没有谁能一帆风顺。 一路走来,免不了磕磕碰碰,经历挫折困苦,要感谢生命中每一个向你伸出援手的人,淡看世事去如烟,铭记恩情存如血。 没有任何帮助是理所当然,生活的低谷

地址: 上海市黄浦区方浜中路249号 / (全年无休) 每日对外开放时间: 8:30~16:30 / 沪ICP备060151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