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讲堂】小人物大思想 ——《菜根谭》的故事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洪应明 《菜根谭》
在国学普及读物中,《菜根谭》可谓鼎鼎大名。
这本以阐述人生处世哲学为主的格言式小品文集,全书采用语录体,秉承道家文化,以“道”与“德”为底本,揉合了道家无为思想、儒家中庸之道和释家出世理念,其文字简炼明隽,兼采雅俗,似语录,而有语录所没有的趣味;似随笔,而有随笔所不易及的整饬;似训诫,而有训诫所缺乏的亲切醒豁;且有雨余山色,夜静钟声,点染其间,其所言清霏有味,风月无边,对于生活中的清静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力量。
《菜根谭》成书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它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清乾隆间编纂《四库全书》,连「存目」都未收入,但是近来,一股《菜根谭》热风行于海内外,人们将其与《孙子兵法》、《三国演义》等书一起视作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
而《菜根谭》作者洪应明的一生,虽学问斗量,却也有为一文钱愁苦的清贫时节,颇具传奇色彩。
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四川新都(今新都县)人,早年醉心功名,奈何仕途不顺,遂归隐山林,修道求仙。
相传,仕途失意后的洪应明曾经居住在南京秦淮河一带,潜心著述,而他居住的地方,水土贫瘠,附近农民所种蔬菜也收成不多,导致生活困苦。
而农民在售卖蔬菜时,由于菜根苦涩又压秤,买的人常常会去掉菜根,这样一来,农民的收入就变得更少。
洪应明当时也非常贫苦,看到大把的菜根被丢掉感觉很可惜,就每每出一点钱买走,时间长了,当地人都称洪应明为“傻菜根”。
一日,友人于孔兼来访,洪应明以菜根咸菜和米粥相待,吃惯鸡鸭鱼肉的于孔兼品尝后,拍桌叫好。原来,洪应明用菜根腌制的咸菜,色泽黑亮,咸香爽脆,别有一番滋味。
于孔兼细问其中道理,洪应明答:菜根味道苦涩,普通人稍尝试,就丢掉了。我觉得很可惜,所以,就将这些菜根腌制成了咸菜。我的菜根之所以好吃,是因为我知道,美味急不得。我先将菜根用盐腌制,发酵一年后,去除苦涩,逼出菜根的香气。然后再用水去除菜根中的盐,晾晒三日,让菜根更有嚼劲。最后,佐以花椒等香料,再腌制七日,才能端上饭桌。
于孔兼不仅感概道:“性定菜根香”。
菜根本是弃物,而菜根之香,只有心性澹泊清静的人,才能领会其中真味。也只有如洪应明这样淡泊之人,才能将菜根这丢弃之物,制作的如此美味。
后来,《菜根谭》书成,以菜根命名,或许也正是缘于这一特殊的经历吧。
一个道人一本书,几分淡泊几分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