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讲堂】扒一扒皇帝们的“谥号”和“庙号”

【国学讲堂】扒一扒皇帝们的“谥号”和“庙号”

翻开历史,皇帝可是稀有品种,从秦始皇登基到清末溥仪退位,史书上一共494个皇帝,泱泱大国上下几千年,这皇帝总数还不及道教护法神五百灵官多,足见物以稀为贵啊。

在古代,像皇帝这类地位较高的人死后,通常要盖棺定论一下,以评价其一生功过。

这习惯出自周朝,在姬发带领小弟们灭掉商汤后,自然要大书特书夸耀一番,于是便将父亲夸为“文”,是为周文王,而姬发死后,子辈又将其称为“武”,也就是周武王,这种死后总结一生的名字叫做“谥号”。

从西周开始,就延续了这个起谥号的制度,而谥号由于死后所起,确实能够对人一生进行相对客观的评价和总结。

但历史发展到秦朝,秦王嬴政一统六国,雄才大略,敢为天下先,自称始皇帝。

感情那会俺们东北银还妹登上历史的大舞台,不然始皇帝分分钟给读成死皇帝…

话说秦朝统一六国后,在河北邯郸长大的秦始皇高冷地说了一句:妮杆傻勒?窝们不要这破玩意儿。

所以,秦始皇和秦二世是没有谥号的,而且,不愧是焚书坑儒的主儿,这两人的称呼越看越没文化。

而到了刘邦建立汉朝后,本着敌人反对的都要赞同这一革命观点,谥号制度得到恢复。

于是,剩下的400+皇帝们又开始有了谥号。

不过,谥号制度刚恢复时,变了味,那便是作风品德再差的皇帝们也可以得到个好听的谥号。

例如西汉一朝,就没有被冠上恶名的皇帝,但诸侯得恶名的倒不少,比如淮南王刘长因为干过造反这个高危行当,又没干明白,死后便被称为“淮南厉王”,这个厉字,就是指这哥们活着时候非常暴虐,整天不干人事。

到唐宋后,慢慢地大家觉得用几个字评述一个人数十年的一生有点难,而且居上位者总觉得自己创下了辣么多辣么多的丰功伟绩,于是谥号一再变长。

像李世民就是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赵匡胤是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最丧心病狂的应该是努尔哈赤: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当然了,能力越大,名字越长。

风暴降生丹妮莉丝不焚者弥林女王安达尔罗伊拿人和先民的女王大草原上多斯拉克人的卡丽熙镣铐破除者七国统治者全境守护者龙之母在那边心里一荡、嘤咛一声。

然而,谥号发展到这个地步也就十分尴尬了。

但聪明的祖先早有准备,在汉代时候就发明了一个候补队员,叫庙号。

庙号是指皇族成员去世后供奉于太庙时的称呼。

在汉朝时,贵为皇帝但没有真正的丰功伟绩也是没有资格享有庙号的,拿刘邦来说,倒是够格的,所以“高”字是谥号,谥号是汉高祖,但称呼他的庙号叫汉太祖也成,这个太字,意为至高无上。

与道祖太上中的太字,含义相同。

到了后来,庙号也开始泛滥,有没有功绩都可以有,但也如同谥号一般,开始有了褒贬之意。

常用的庙号分别有开国立业者称太祖、高祖;发扬光大者称太宗;重新打了次天下者称世祖、成祖;仁爱孝顺者称仁宗、孝宗、睿宗;中兴之主者称圣宗;肃宗是有中兴意愿却没成功,有心无力…

上面这些算是正面评价。

下面这几个就有点内心小阴暗了,例如宁宗指过于懦弱;文宗是文弱无能;穆宗、光宗即在位时间短且作为少,有你没你都行;惠宗是治国无方江山残破;熹宗为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则应用于较为悲情的亡国之君。

这里面还要补充一下,唐时,因道祖老子为皇室祖先,所以也有了庙号和谥号,分别为唐圣祖和高上大广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

总的来说,谥号、庙号等都从某个方面反映出古人对这些高高在上的皇帝大人物们的一些看法,今天仔细琢磨起来,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