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道教】上海同济大学曾经在道教宫观中办学六年

【走进道教】上海同济大学曾经在道教宫观中办学六年

魔都上海在我国的经济地位不用多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城市规划等硬件设施和教育文化等软实力也在国内位居一流,拿高校来说,就有复旦,上海交大、同济等等名校。

翻开同济大学校史,这座历史悠久的国内知名高校竟然曾经在道教宫观中坚持办学多达数年。

提起这段往事,时光还要回溯到八十多年前,彼时,日寇开始侵华,数年间战火便烧到黄浦江边。

(日军轰炸上海)

在日机的多次密集轰炸后,上海同济大学位于吴淞的校园沦为一片废墟,全校师生被迫一路内迁,先后六易校址,在硝烟中吟唱着青春无悔的弦歌。

六易校址的终点就在四川宜宾李庄镇。

(台湾校友绘制的同济六易校址)

李庄镇位于四川省宜宾市东郊长江南岸,为宜宾东下泸州、重庆的水陆门户,如今,这里是一个诉说着抗战风云和沧桑的古老小镇,也是一个能折射中国传统文化、涵养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古老小镇……

在李庄的六年时间里,同济大学以当地道教“九宫十八庙”作为校址,砥砺前行,薪火相传,留下一段艰难曲折而感天动地的历程。

在那数年间,只有两三千人的小镇要安置同济大学过万师生,很不容易。在李庄士绅和道教界人士等等多方努力和运作下,将当地颇具建筑规模的多个道教宫观场地提供给同济大学。其中,南华宫为理学院教学用,紫云宫为图书馆,祖师殿为医学院使用,东岳庙为工学院使用,禹王宫则是学校校部总办公室……

期间,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如傅斯年、李济、陶孟和、梁思成、林徽因、童第周等等云集李庄达六年之久,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这部扛鼎之作就诞生在此处,使李庄成为抗战期间文化中心之一而闻名遐迩。

(同济师生在禹王宫听课)

今天,我们已经很难想象昔日象牙塔里的同济师生们在道观中苦苦求学的孜孜不倦,但这种不屈不饶的民族意志想必仍会流淌在炎黄子孙的血脉中。

值得一提的是,校部所在地禹王宫,供奉的主神是道教三官大帝中水官大帝大禹,同济大学在李庄办学期间,与道教渊源颇深的英国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专程前来拜访,写道:“(国立同济大学)校部也在一座庙里,但该庙不供奉孔夫子,而供奉大禹,他是传奇式的灌溉工程师…”。

(水官大帝)

同济在李庄数年,道教宫观成了莘莘学子求知之所,而道教神灵水官大禹则似乎除了宗教含义外也成了中华文化延续不息的符号。

共克时艰,我们炎黄子孙向来众志成城。

最后,不得不说的是,禹王宫在1992年由于种种原因成为佛教寺院,现已更名为惠光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