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道教】“承负观”:天道循环,善恶有应
对“承负”思想较为系统的阐述最早见于《太平经》。所谓承负可以理解为:今人受到的祸福归结为祖先的行为恶善,同时今人的善恶行为也会使后代得到相应的福祸结果——先人有过失遗其恶果于后代,为负;后人承受先人过失的恶果,为承;代代既相负更相承。同样,前人为善,后人亦有福荫。在这种因果关系下,任何人的善恶行为都会对后代子孙产生影响,而人的今世祸福也都是先人行为的结果。
承负思想的哲学依据是天道循环说,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理一脉相承,不仅是对一个家族内子孙祸福的根源而言,而且还是整个自然与社会的变化依据。
承负思想渊源有自,“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论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教义,这些都可以看作是承负说的思想渊源。但由于人们所看到的社会事实并非完全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对于“善得恶报,恶得善应”的现象,“善恶报应”说难以解释,因此,“承负说”才有了更广泛的认同。
承负说对于个人品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个人行善除恶,还倡导诚信,警示避免因为个人的不诚信,导致了祸及后世的结果。承负说还强调树立端正的义利观,反对贪念和为富不仁。为富不仁有违天道,在个人善恶报应的延长线上,子孙后代也难逃承负之厄,受到牵累。
承负说还创造性地提出了自然界的“承负”,提醒人们反思与自然的关系,以实现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类不仅应当合理地利用资源,还应当保护自然,承担“为万二千物解承负之责”。这与当今时代所倡导的环保理念有着逻辑上的一致性,可谓道教对绿色发展的一大理论贡献。
综上,行善积德和奉道长生就是世人解决承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