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道教】王羲之、顾恺之、祖冲之他们背后的大秘密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漫漫历史长河中一朵亮丽的浪花。
其时,名士们为人自信、不滞于物、风流潇洒、不拘于礼,常独立特行,又颇喜雅集。
这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也被时人推崇,而不拘礼法,清静无为,洒脱倜傥和纵情山水这些魏晋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至今还深深影响着历朝历代的知识分子。
如果从南华真人庄子的逍遥角度来看,或许魏晋名士们才真正合于大道,所以,学术界历来都有将魏晋名士列为道家人物代表的说法。
在很多魏晋名士中,例如王羲之、顾恺之、祖冲之等人,令人好奇的是他们名字都有一个“之”字,尤其是王羲之和顾恺之,一个儿子叫王献之,一个亲爸叫顾悦之,难道都不需要避讳吗?
原来,他们背后都有一个大秘密。
这个秘密当然不是小编考据出来的,而是现代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
陈先生在论文《崔浩与寇谦之》(《金明馆丛稿初编》三联书店2001年版)中破译了这一文化谜题。
即众多魏晋南北朝之际的士人们用“之”字做名而毫无避讳是因为他们都是道教徒。
据考,王羲之、顾恺之、祖冲之他们的家族都笃信祖天师所传天师道,也就是早期道教,这个“之”字类似于一个宗教印记,被时人在名字中代代传承。
还拿王羲之举例,他儿子中除了大家都知道的王献之外,其余四人分别叫王玄之、王凝之、王徽之、王操之,就连孙辈中还有王桢之和王静之。再进一步查证,王羲之家族也就是琅琊(山东临沂籍贯)王氏至少在十代内,都有人名字中含“之”字,根本不讲避讳。
不只如此,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琅琊王氏外,当时的很多名门望族,如琅琊颜氏、范阳祖氏、东海徐氏、山东孔氏、南阳范氏等,也都出现了父子同“之”、祖孙同“之”、兄弟同“之”的现象。
由于这些名门望族的影响,代表道教的“之”字尤其受青睐,地位高者,权力大者,特别是当时的显阀士人,名字里往往都带一个“之”字,一时之间成了时代精英们的标志和荣耀。
除了上述这些历史名人外,同时期还有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著名将领刘牢之、高道寇谦之等,名字里都未离开“之”字。就连当时的皇族对“之”字也情有独钟,如司马皇室中有司马休之、司马景之、司马柔之等,梁武帝萧衍的父亲也叫萧顺之。
可见,道教在当时贵族阶层中影响之深之远。
同“之”字相同,还有一些文字也常被道教徒命名时选用,如“玄”“灵”“子”等,沿用至今。
知晓魏晋古人这个大秘密后,您是不是对道教又有了一些新认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