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道教】祭祀时为何要焚化纸钱?
我国幅员广阔,南北差异巨大,但在传统民俗中,无论各地,人们祭祀祖先或者酬谢神明时,往往都会焚化纸钱或者金箔银箔等。
在道教科仪法会中,也常有很多焚化符咒的环节,而这些符咒绝大部分也为纸质而成。
这种习俗源自何时?祭祀时又为何要焚化纸钱呢?
今天咱们来聊一聊。
据考证,纸钱产生之初很可能并不是用来焚化的。
依据唐代《封氏闻见记·纸钱》记载:“纸乃后汉蔡伦所造,其纸钱魏晋以来始有其事”,即早在魏晋时期,便出现了纸钱,但当时多为埋葬、抛撒、悬挂等形式祭祀,例如在西域高昌王国旧址等遗址中便曾经出土过埋葬的冥币。
到唐代后,随着生产力提高,造纸业及印刷业都得到发展,想来纸钱的生产成本随之降低,产量也得以增加,所以纸钱开始逐步变成焚化为主,上自王公,下至庶民,都盛行烧纸钱送葬。
在唐人王建《寒食行》诗中“三日无火烧纸钱 , 纸钱哪得到黄泉”之句中可见一斑。
同时,纸钱除了用在送葬外,也不再样式单一,发展出多种纸质元宝等,逐渐成为礼敬神明所用,虽然最初曾经引起争议,例如在唐玄宗时期,负责国家祭礼的王玙使用纸钱酬神,就引起一些官员不满。
可不满归不满,祭祀时焚化各种纸钱酬谢神明和藉慰亡魂还是形成民族习俗,流传至今。
实际上,焚化纸钱也有纸钱自身的原因。
首先,纸钱的构造蕴含阴阳五行。
传统纸钱多为竹叶或者其他农作物纤维所制,为五行中的木,造纸过程中,水必不可少,又具水属性,如加上金箔,就又有了金的属性,在焚化过程中,又必须用到火,焚化后成的纸灰则属土,是以,小小纸钱,五行具足。
其次,焚化纸钱寓意阴阳转换,从实物的纸钱变成虚无的灰烬,是由阳转阴,从有到无的过程。
在道教中,很多科仪法会中也需要焚化符咒文疏等,其基本原理也是借助焚化纸张这种五行运化过程来感应天地人物,进而调动冥冥力量,正所谓“假我之有,以感通寂然不动之无也”。
时至今日,还有个别极端者会认为烧纸钱为迷信,实则,不管是酬神还是祭奠亡人,焚化纸钱都是人性和情感的一种东方表达方式,和西方人的那束鲜花在本质上并无区别。
至于环境污染吗,现在很多庙观已经开始使用高科技型环保焚化炉统一焚化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