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道教】端午的标配可不仅仅是粽子、龙舟或屈原
又到一年端午时。
端午节,“端”字有“初始”的意思,“端五”就是“初五”,因按照传统历法的天干地支排列,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这一天,不仅仅是南北粽子的聚餐,也不单单是两广龙舟的赛会。
传统节日,剥去其物质载体后,留下的精神内核,才是一个民族最关键的文化基因。
如果说,划龙舟是要打捞屈原的遗体,吃粽子是为了喂饱水里鱼虾,以希望它们饱餐一顿后便不再咬食屈原,但仅仅这些可绝不是端午的标配,否则我们便没法解释为什么要在端午的时候挂菖蒲、艾草,戴香包,拴五色丝线,喝雄黄酒……
而这些端午民俗都有一个共同目的:驱邪。
从农历五月开始,仲夏来临,毒虫、蚊蝇滋生,洪水瘟疫来临,在卫生医疗条件都较差的古代,常易爆发瘟疫等传染病,因此民间又将农历五月称为“五毒月”。
在古人眼中,“五毒月”寓意着不祥和邪祟盛行,端午是五月初五,更是“毒上加毒”,最初,被古人深深厌恶,连这一天出生的孩子都不能要,否则便会“男害父,女害母”,《史记》中记载,“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因为生于五月初五,他老爸竟然想要把他丢掉。
无独有偶的是,宋代道君皇帝宋徽宗也是在“五月初五”这一天出生的,成人后因自觉生日这天不好,偌大个皇帝竟因此改了生日。
因此,为了平安度过“五毒月”,人们便延用了多种方式来驱邪禳灾,像前面提过的门前挂菖蒲和艾草,便源自道教老祖天师张道陵化菖蒲为剑、取艾草成虎斩妖除邪保一方水土平安的故事。
总的来看,端午节这一天里的辟邪主题是建立在道教信仰基础上的。
例如,除了艾草菖蒲外,端午这一天挂钟馗神像、跳钟馗等等也颇为盛行,“终南进士舞龙泉,端午时节壁上悬。仗君辟邪歼群丑,免得鬼魅扰人间。”描写的就是这一习俗。
还有端午时,长辈常给晚辈系上五彩线,便以道教五行为基础,五彩暗合五行,道经《抱朴子》中也记述过将五色纸挂于山中,以五色象征五方神明齐来护佑之意。
而饮雄黄酒的习惯也和道教相关,《道藏》中有记载服用过雄黄酒后能使“腹中三虫伏尸皆去,心开目明,使人有威武,入水辟蛟龙,入山辟虎狼,入军辟五兵”,由于道教对雄黄酒功效的肯定,以及种种神话传说的普及,如《白蛇传》中白素贞饮雄黄酒后现出原型等等,都使得民间愈加熟悉,并逐渐形成了端午饮用雄黄酒辟百毒的风俗。
可见,和很多传统节日一样,深究起来,端午节的道教内涵同样不少。
最后,今天还是高考第一天,端午节庆之余,同样祝福所有考生旗开得胜,金榜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