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道教】道士的弟子——苏轼

【走进道教】道士的弟子——苏轼

苏轼,绝对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响当当的牛人。

来看看今天我们如何评价他:唐宋八大家之一,掀起古文运动高潮;同时又是宋词四大家之一,与好队友辛弃疾柳永李清照等等给我们留下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绝美宋词;在书法史上,苏黄米蔡这四位爷就可以代表数百年间的宋代书法艺术…

就算这些都不重要,作为一个千百年前的顶级美da食chi家huo,在我们品尝红烧肉和梅菜扣肉时也理应深深怀念他…

这样一位牛人,和道教的渊源也很深,甚至他的启蒙老师就是一个道士。

启蒙恩师张道士

苏轼、苏辙两兄弟少年时在家乡即今四川省眉县天庆观读书,他们的启蒙老师是道士张易简。

张易简道长致力当地幼童的启蒙教育,所授弟子总数达几百人,苏轼是倍受张道长青睐的学生之一,另外一个被张道长喜欢的学生叫陈太初,后来也做了道士。为此,苏轼曾作文:“吾八岁入学,以道士张易简为师。童子几百人,师独称吾与陈太初者”。

启蒙老师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让我们在人生道路上能够有个初步的方向。因此对每个孩童来说第一任老师的影响和印象总是十分深刻,而一个道士老师能教会苏轼的想必一定是贯穿其一生的积极却不争,无为又自然的道家生活态度吧。

 

苏轼文学作品中的道教

由于苏轼自小受道教相关启蒙教育,导致他一生都对道教情有独钟,常穿道袍,游访道士。

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放鹤亭记》里对道士张天骥大加赞赏,而《后赤壁赋》又以道人入梦结尾。在他被贬时,仍给许多道观、道堂撰文,于是有了《众妙堂记》、《观妙堂记》、《庄子祠堂记》等等美文。在《众妙堂记》文中他讲述了梦中见到自己的小学老师张易简道长并深受教诲之事。

上善若水铸就苏轼包容开放心态

上善若水,是《道德真经》中一个重要观点,水的包容不争甘于居下都是人类美德的一种表现,苏轼一生也同样如此。

如他指出儒释道各家的关系实际上是“相反而相为用”,即不谋而合,殊途同归。在为其弟苏辙所著《老子解》作跋时,他也指出:“使汉初有此书,则孔老为一:使晋宋间有此书,则佛老不为二。”(《仇池笔记·卷上》)。

今天,当我们再谈苏轼或者更多的历史名人时,可能只记住他们在某方面的创举和建树,甚至是才子佳人的风花雪月,而最容易忽略的,就是背后塑造其人格的精神力量。

作为中华文明的主体之一,道家思想和道教文化千百年来一直给与着国人无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说深入至骨髓中,无法割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