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知识】什么是道教正一派的四大法坛?

【道教知识】什么是道教正一派的四大法坛?
何为“法坛”?

       道教“醮坛”之制,最早是正一天师创立的,晋永嘉年间第四代天师张盛再返龙虎山,于祖天师炼丹处建“传箓坛”,每于三元之日传授法箓,是为“正一宗坛”,印用“阳平治都功”玉印。东晋时上清派魏华存祖师的弟子杨羲、许谧在茅山创建了“上清宗坛”,宗坛九层,印用“九老仙都君印”。葛玄一派,经道祖降授《灵宝经》,由陆修静真人给以整理科仪,发扬光大,使灵宝之教大兴,这一派于江西清江县阁皂山,葛玄成道处传“灵宝经箓”建“元始宗坛”,用“元始宗坛印”和宋徽宗赐给的“元始万神”铜印。

经过历史发展,天师道融合上清、灵宝、清微、净明等诸道派形成正一派,正一宗坛、上清宗坛、灵宝宗坛、净明宗坛成为正一派的四大法坛,而全真派的法坛称为混元宗坛。

茅山四宝之“九老仙都君印”玉印

正一宗坛

       龙虎山正一宗坛 :龙虎山在今江西省贵溪市西南上清镇,为张天师家族世居之地。相传祖天师张道陵曾建草堂于此,居此炼丹者三十余年。晋永嘉年间第四代天师张盛再返龙虎,建祠堂于祖天师当年炼丹处,并在附近建立了传箓坛,每于三元之日传授法箓,是为正一宗坛之始。唐玄宗时于京城建授箓院,龙虎山置传箓坛。武宗会昌中(841—846)赐帑于龙虎山立宫,额其传箓坛曰“真仙观”。这是龙虎山最早的道教宫观。
宋代,该观屡经修缮,端平二年 (1235) ,又兴建了“三清”、“真风”等六殿、二阁三馆、二堂及方丈并左右道院等数百楹。景定年间建上清宫门楼,额曰“龙虎福地”并敕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为“观妙先生”,龙虎山掌教,提举三山符箓;兼御前诸道观教门公事,主领龙翔宫。
元代,龙虎山天师道成为我国道教中心,总领三山符箓,改名为“万法宗坛”。后历经明清发展,天师府第堪称与曲阜孔府媲美于天地间,正一宗坛的影响力也进一步扩大,成为如今正一派的祖庭。

天师府万法宗坛

上清宗坛

       茅山上清宗坛 :茅山是江南名山,上清宗坛的所在地,三山符箓之一。《洞天福地记》中,它是十大洞天的第四洞天,“句曲山,周回一百五十里,名曰金坛华阳之洞天,在润州(今镇江)句容县属,紫阳真人治之。”又为七十二福地之第一福地,“地肺山,在江宁府(今南京市)句容县界,昔陶隐居幽栖之处,真人谢允治之。”
茅山原名句曲山,以山形曲折得名。秦时曰华阳之天,山中群峰耸立,大者有大茅、中茅、小茅三峰。故又称茅山,三峰亦名茅峰。
茅山一直以来都是道教有名的道场,西汉时茅盈兄弟来居本山,行医学道,成道飞升后留下了后来的茅山道派。
东晋时候,南岳魏夫人 (华存) 的弟子杨羲、许谧在茅山建立了“上清宗坛”,道教中以经箓授受就是从他们开始的。
道教中有名的大师如:陆修静、陶弘景、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李含光等人都是上清派的法裔,所以到了唐代,上清派便发展成为道教第一大宗,声望隆盛,茅山也成为道教中最负盛名的名山。时至今日,茅山依然是道门圣地之一,上清宗坛的影响力将重现辉煌。

茅山上清宗坛

灵宝宗坛

       阁皂山灵宝宗坛(元始宗坛): 阁皂山,在今江西省樟树市,以山形如合、山色如皂得名。自汉以来,张陵、葛玄、丁令威皆有坛井在焉,故《寰宇记》谓为“神仙之宅”。《洞天福地记》七十二福地之第三十六福地,太极左仙公葛玄得道处。宋以后,朝庭允许授箓者,唯广信之龙虎、金陵之茅山与此三者而已。徽宗朝给“元始万神”铜印,至今用之。故道教中遵为“灵宝宗坛(元始宗坛)”,为有名的三山符箓之一。
宗坛所在之处,原名灵仙馆;隋时毁于火,再建草堂;北宋政和八年始赐名为“崇真宫”。崇宁三年 (1104)加赐“万寿”,淳佑六年(1246)又加为“大万寿崇真宫”。根据山志所记,它应当是宋代道教宫观中的第一大观。

如今的阁皂山“大万寿崇真宫”由正殿和厢房组成,坐北朝南,总建筑面积280余平方米,系1992年重建;正殿顶覆琉璃瓦,彩壁飞檐,四周青环翠绕,清幽恬静,是閤皂山中著名的道教宫观。

大万寿崇真宫灵宝宗坛

净明宗坛

       净明宗坛:在我国道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其“忠孝神仙”的教义宗旨融合儒道两家,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传统。净明道渊源于晋代许逊祖师,成为宋元间在江西南昌兴起道派中一支重要道派,在江西以及江南广为流传,至今仍广泛影响江西的民风。它以“忠孝廉谨,宽裕容忍”八字要义为准则,体现“净明忠孝”之旨。净明道的传度,始自东晋时期净明道祖师许逊许真君,以南昌为中心,设坛传教,并逐渐形成以西山万寿宫为祖坛的“净明宗坛”。如今的西山万寿宫依旧是江西乃至全国的著名宫观,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西山万寿宫净明宗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