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故事节选

二十四孝故事节选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元代郭居敬编录,由24个小故事组成。二十四个故事的主人公,有不同的社会地位,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生活经历,但是他们都是历朝历代在孝道方面的楷模。《二十四孝》故事通俗易懂,“序而诗之,用训童蒙”,时至当代,孝养父母依旧是重要的家庭责任之一,这些故事依旧能够给我们以启迪。下面从《二十四孝》中节选具有代表性的几则: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种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有这种机会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


拾葚异器
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后来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扼虎救父
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

 

五则小故事,虽各有不同,但都以“孝”为主题。从天子到庶民,从高官到隐士,身份有别,行孝为先。《太上感应篇》中有云:忠孝友悌,正己化人;《关圣帝君觉世真经》中指出:孝为百行先,孝,可以修身养性,融合家庭;亦可报国敬业、凝聚社会。其实,回报养育之恩无需惊天动地,平时为父母捶捶背、揉揉肩,多打几个电话,多问几句冷暖,点滴之中有孝心,平凡之中现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