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奇谈 | “孔融让梨”美名传,然而却有个细思极恐的结局

古今奇谈 | “孔融让梨”美名传,然而却有个细思极恐的结局

“孔融让梨”的故事世人皆知。四岁的孔融就懂得把个头大的梨子让给其他兄弟姐妹,从而博得千古美名,用张爱玲的话来说,出名要趁早,四岁孔融一时风光无两可谓早矣,就连会砸缸的司马光看到孔融也不得不仰天长啸,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毕竟,司马光老人家砸缸那会已经是七岁高龄。

都说“三岁看老”。四岁就出名,那是不是其一生都是道德楷模了?
非也。历史,又跟我们玩了一回出其不意。
孔融最后是被杀的。其罪名最大的一条是“不孝”。


跳跃如此之猛,四岁让梨到不孝被杀,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明显的证据,或许是孔融的一些“怪异”的言论。

史书记载,孔融曾经说,“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物寄瓶中,出则离矣。”,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父子之间就是那么回事,干吗要孝敬亲爹?他不过是为了发泄性欲。至于亲娘吗,也谈不上伟大,不过是个容器,东西都出来了,还要给容器写感谢信送锦旗吗?

这些话在今天看起来都颇为离经叛道,严重毁三观,而在崇尚孝治天下的当时,确实更加出格。

不过,史学界都认为,孔融真正被杀原因,是他的某些行为触怒了曹操,而“不孝”只是掩天下之口的幌子而已。

再回看孔融让梨,难免心生疑问。让梨的孔融作为兄弟姐妹中最小的那一个,是弱势者,而弱势者再去谦让他人,于个人来说是其自由,但这种行为并不值得提倡,更不能作为要求。弱者,是需要被呵护和照顾的。
或许,让梨的故事又是一个人工流水线包装作品吧!

孔融被捕时,他两个才刚刚八、九岁孩子,依然在悠闲地玩着游戏,一点都不恐慌,孔融乞求抓捕他的使者,能否保全两个孩子性命,其中一个孩子听到后,安慰孔融说:“父亲大人,难道您见过倾覆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不碎的鸟蛋吗?”。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能教育出如此成熟聪慧深明义理的孩子,孔融又怎么会是一个不孝之辈呢?
可道德标杆孔融终究还是顶着不孝罪名死去。品读历史,往往就是这么细思极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