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天福地的形成

洞天福地的形成

道教徒的信仰之一就是得道成真,出世成仙。《五岳山名图》说:“性命魂神之所属,皆有理所”。“理所”就是“仙境”。“仙境”在天上,即三十六天,也在海中,在岛上,即十洲三岛。到了隋唐时代,将幽远的名山洞府称为“洞天福地”。一般认为,洞天福地是仙人所居,也是仙药集聚的地方,所以自汉或者更早的时候,方士、道士就一直不辞艰辛,深入人迹罕至的大山中追寻仙人的足迹,采集仙药。著名道教诗人李白诗云;“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便是修道者共同的心声。所以道教徒认为若想修德养性、了道登仙,就要远离尘世、寻居山林,择人迹罕至,幽深僻远的名山洞穴为潜隐默修之理想归宿。这些名山和洞穴,大多世往昔高道、名士炼养栖止之处,,仙迹神话颇多,世人则以为通天之境,祥瑞多福,遂名之为“洞天福地”。洞天福地分布于祖国大地,但具体划分如何则向来不统一,到了唐朝,司马成祯编成《天地官府图》,对洞天的名称、地理位置作了统一的说明,以后又经过杜光庭等的肯定,洞天福地的名称、地望才确定下来,沿用至今。今之“洞天福地”,因其名山形胜又成为人们游憩赏览的佳境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