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高风——唐代高道司马承祯
司马承祯(647-735),字子微,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唐代著名道士。《旧唐书》本传说他:“少好学,薄于为吏,遂为道士。事潘师正,传其符录及辟谷导引服饵之术。师正特赏异之,谓曰:‘我自陶隐居传正一之法,至汝四叶矣’”因此他属于上清派的传人,于陶弘景为三传弟子。武则天时,司马承祯曾被召至都,受到礼遇。景云二年(711)睿宗又引入宫中,承祯仍固辞还山。其友卢藏用,曾隐终南山,后来做了高官,“见承祯将还天台,藏用指终南谓之曰:‘此中大有佳处,何必天台?’承祯徐对曰:‘以仆所观,乃仕宦之捷径耳!’藏用有惭色。”(《续仙传》卷下)后人将这一典故概括成“终南捷径”,讥刺那些邀名求利的人。司马承祯在帝王的礼遇面前仍志在白云青山。开元九年(721),玄宗又遣使迎入京,亲受法箓,前后赏赐甚厚。十年,驾还西都,承祯又请还天台山,玄宗赋诗以遣之。十五年,又召至都。玄宗令承祯于王屋山自选形胜,置坛室以居。在盛名高位面前,仍坚持一个道士的本色是很不容易的。
司马承祯在道教史上,对道教理论的系统化和精密化有过诸多贡献,留下许多著作,涉及到修仙养生、洞天福地和灵符宝图等等,主要著作有:《修真精义杂论》、《服气精义论》、《天隐子》、《坐忘论》、《天地官府图》等。
唐代的道教修仙方法,有主外丹,有主内丹,但多数主外丹,或者内外兼修,司马承祯所属的上清派,原来也是存想、符图和金丹并重的。但司马承祯重视服气、养神等内炼方法,而以“坐忘”为合道重要契机,显示了唐代道风开始转变。五代以降,内丹道派成为主流,溯其源流,不能不看见,司马承祯的修道思想的广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