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门神、挂桃符和贴春联

贴门神、挂桃符和贴春联

过年习俗中有一种很普遍的做法,就是贴门神与贴春联。这两项习俗,其起源都与上古的御凶卫家有关,也很早与道教发生了关系。对它们的了解要从上古时的饰桃人和挂桃符说起。
门神起源很早,至迟在东汉。《风俗通义》载:“谨按黄帝书:上古之时,有神荼(音苏)与郁垒(音卢)昆弟二人,性能执鬼。度朔山上有桃树,二人于树下简阅百鬼,无道理为人祸害,神荼与郁垒缚以苇索,执以食虎。于是县官常以腊除夕 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皆追效于前事,冀以御凶也。”王充《论衡 订鬼》也有类似的说法,但说是据《山海经》所说。要之饰桃人于门上,是从度朔山的神话故事而来的,其起源相当古老。道教形成之后,门神也进入了它的神谱。只是古代用桃人御凶,后世则径在门上画出其形象来,似乎简便了许多。六朝墓中发现的门尉,为一戎装持枪的将军,想来凡间的门尉形象也差不多。又据记载,画门神总是左右两个同时出现,一个叫门丞,一个叫户尉。唐以后,门神变成了秦叔宝、尉迟恭。传说唐太宗李世民有病,听到鬼神呼叫,大惧,秦琼与尉迟恭穿着戎装在门外守了一夜,结果平安无事。于是将这两位猛将的画象挂在宫门的左右,据说也很奏效,以后就变成民间的门神。其实,门神只取其威猛御鬼,那一方神道出了名,民间就将他画在门上充作门神。关羽、岳飞、姜太公 都担任过这一要职。
在门神中也常出现钟馗。关于他的来历,我们在介绍端五习俗时已经谈到过。传说他撞死于后宰门,所以充当后门门神。
春联是从挂桃符的风俗演变来的。前面提到的度朔山神话中,桃树扮演着重要角色。古人似乎对桃树有一种极为深沉的崇拜心理,认为它有使鬼神害怕的神奇功能。所以在临近死尸或墓地时,都要用桃枝来祓除不祥,也就是赶走鬼魅,道士作法每用桃木剑,都是这种心态的反映。古人从大桃树下检阅百鬼的故事中,引伸出在门上挂上桃板以御凶的做法。后来,在桃板上又画上符,便是桃符。这就使道教直接加入了对桃符的制作,因为画符正是道士的特长。当然,桃符也可自己画,南宋陆游《除夜雪》诗有“半盏屠苏(按:指屠苏酒,其起源也与道教的精于制药有关,或有人将之系于唐代高道药王孙思邈)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之句。挂桃符的习俗一直到宋代仍沿袭着,宋代王安石诗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指春节时的普遍习俗。不过,在大约五代时,桃符内容有了改变,以致于最后演变出与其功能有相当差异的春联。五代孟蜀时,出现了一种门帖。黄休复《茅亭客话》说:“先是,蜀至每岁除日,诸宫门各给桃符一对,俾题元、亨、利、贞四字。时伪太子善书札,选本宫策勋府桃符来,自题曰:‘天垂余庆,地接长春’八字,以为词翰之美。”这样就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桃符的用途。为种做法,到南宋时便被普遍采用。据周必大《玉堂杂记》说:“除日更春帖、柱联、门额,于堂轩贴福禄寿、一财二喜等字。”情形已与桃符的做法不一样了。从此,春联渐渐代替桃符成为过年门上的主要装饰。春联主要是表达人们对新春吉祥的愿望,与桃符的原意已有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