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道教 | 道士也会参与公益慈善?
道士参与公益慈善,实则,是道教传统之一。
如今,宗教公益慈善事业已经发展成我国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五大宗教中,道教是唯一本土宗教,既深度融合和传承道家等传统文化,又充分发挥着道德教化、心灵慰藉、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作用,在公益慈善方面也不遑多让。
道教教义中的公益慈善
道教最主要经典为道祖老子所著的《道德真经》,在伦理道德层面,主张“贵生”等人生观,这对后世的道教慈善思想产生重大影响。
如“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生育、长养万物,却不据为己有;万物都受到它的恩泽和利益,却不居功不自傲。这既是大道,也是人类至高无上的美德。
道教修行的终极目标,正是与道合一,所有的修行,就在于学习“道之德”——无私长养万物,平等善待万物!
这就是道教的“贵生”理论,也可以说是道教慈善观最初的理论基础。
而在道教早期经典《太平经》中同样继承了《周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秧”的善恶报应思想,并且将之发展为“天道承负”的道教教义理论。
《太上感应篇》则进一步总结为“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成为道教和其信众参与公益慈善活动的教义基础。
道教修行和公益慈善
道教修行也与参与公益慈善联系紧密。
如正一派典籍《老子想尔注》中说:“百行当修,万善当著。”《抱朴子内篇》中也强调:“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欲天仙,当立升二百善。”
同时道教素有“功德成神”的说法。即积功累德,是人成为神仙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广行善举是道教得道成仙的重要内容。一个人要想成仙,就必须积大功德。而功德正来自“慈悲仁爱”,也就是公益慈善相关事务。
道教祖师们的言传身教古往今来,数千年道教历史上,众多道门前辈祖师积极参与多种社会公益慈善活动,堪称今人楷模。古有如孙思邈祖师者,因为救死扶伤活人无数而被奉为药王‘’,有丘处机祖师者,古稀之年奔赴边陲成就“一言止杀”济世奇功;近有抗日期间,杭州福星观李理山道长兴办难民所,收容难民最多时达七千余人…
今天的上海道教界,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慈善活动,先后成立上海慈爱公益基金会、黄浦区邑庙慈爱为老社等公益组织,主动适应当代社会需求,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积极投身社会公益慈善活动,深耕传递慈善爱心、传播社会公益、传承中华文化等方面,以实际行动践行教义,阐述爱国爱民的宗教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