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道教 | 《道德经》是兵法?

走进道教 | 《道德经》是兵法?

中国文化史上,《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其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

数千年来,《道德经》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体现出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
回到道教信仰和文化中,《道德经》更是被道教徒们尊为《道德真经》,为众道经之首,也是道祖老子对众生口口相传的开示。

这样一部经典,从古至今便有无数人从方方面面多个角度去解读,其中一个说法便是:《道德经》为兵书,主要讲如何战争。
此种说法最早由唐朝宪宗时期兵家王真提出,他是第一个明确考证《道德经》为兵书者,并著有《道德经论兵要义述》一书,认为(《道德经》)“未尝有一章不属于言兵也”。

但实际上,我们越翻阅《道德真经》,就越会感受到道祖老子对战争的厌恶。

例如道祖老子认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这里的有事,即主要指战争。也就是说相安无事彼此和平才是常态,是遵道而行事;—旦有了战争,天下就会纷扰不宁。
那么,为什么会有战争呢?

道祖老子也做了回答:“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憎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天下有道时,马是用来耕田的;天下无道,连快要生产的母马也要奔驰在战场。而挑起战争的原因,就是因为人们的不知足和贪欲太强。

一旦发生战争,胜负在道祖老子眼中实则已经并不重要。
所以“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战争从来不是一件幸事,即便胜利也必将伴随着痛苦和恶果,是“胜而不美”,如“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要“以丧礼处之”,此处更是表达出强烈的人道主义。

当然,《道德真经》中也对战争中被迫自卫一方做出了肯定。
例如“犹兮若畏四邻”,引申在军事上则是要时刻提高警惕,防备他国入侵。
道祖老子甚至还提醒当权者“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国防情况是最高机密,千万不可轻易泄露,造成被动。

而“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似乎也是后发制人的一种军事战略方针,即不主动侵犯他国,被迫而进行自卫,这就首先在道义上站得住脚,赢得舆论支持,就会使自己的军队变成得道多助的正义之师。

综上所述,道祖老子在《道德真经》中阐述出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兵法方面的解读只是其中一种,虽然自成道理,但仍不能以偏概全。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道德真经》足以表明道祖老子是一位和平主义者、反战主义者。
当然了,如果让小道士我来总结,那就是简单一句话:别打了,老子不喜欢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