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8 月 2021
眼下已过“立秋”节气,但这几天蓝天白云骄阳告诉我们,现在依然是夏天,热,还是今后一段日子的常态。
蓝天白云,热不?先出一道题,在上海,“立秋”之后吃什么?
虽迟但到,为了应景,抓住夏天的尾巴,咱们一起看点“清凉”的图片。是真的“清凉”,古人纳凉之方法,嘿嘿。
“过得七月半,便是铁罗汉”,这是明代民间流传的一句俗语,足见炎夏酷暑在古代人们心目中之可怕。俗话说“热在三伏”,真正的暑热天气是以夏至和立秋为基点计算的,大约在阳历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国各地的气温均为最高。
不过,夏日虽然酷暑难耐,但古人也有不少消夏的雅趣,他们深明“烦夏莫如赏夏”之意,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来应付炎炎夏日:如纳凉,白居易《消暑》诗云:“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纳凉的场地很多很广,从自家的庭院楼阁到附近的水榭凉亭都可以成为纳凉胜处。
再如午睡,这也是夏日里一大惬意之事。“永日一敧枕,故山云水乡”(杜牧),“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苏舜钦)。
再如吃冷饮,和现在人一样其乐无穷,“散发披襟,纨扇轻摇。积雪敲冰,沉李浮瓜,不用百尺楼高”(刘秉中),“青杏园林煮酒香,浮瓜沉李雪冰凉”(张可久)。
还有当然是读书,这自然是读书人消暑之法。“南窗梦断意索莫,床头书卷空纵横”(惠洪),“书千卷,文百家。坐苍苔,度长夏”(王景文)。古代文人在“苦夏”的消暑之法,无不因时因地因人自得其乐,充满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飘逸之气。和现在的“空调WIFI西瓜”比比,你更中意哪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