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讲堂】为什么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国学讲堂】为什么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人的脾气秉性,往往从小时候就能看出来。要想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发展,决定性的因素是教育,确切地说,是家庭教育。

《道德经》有言:“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好的家教与门风,需要家长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言行来主导孩子,这样的行为胜过千言万语。

常言道:“子不教,父之过”,一个孩子,从来不会无缘无故成功,旁人或许无法得知,但是其家庭在孩子习惯、性格、人品上的默默努力,别人是看不到的。一个孩子也不会无缘无故就变得没出息,找来找去,肯定能从他的家庭、父母身上找到根源。
说到底,一个孩子未来的路能走多远,家教与门风有着重要的作用。

有人说,这是一个拼爹的时代,很多人拼爹只是为了“钱途”着想,拼的是家庭财力,拼的是权势地位,所以,“拼爹”听上去并不是个好词。
但从另一个角度上说,教育也是拼爹拼妈,不过它拼的不是财势地位,而是爹妈的言传身教。
古往今来,权贵的子弟多有沉沦之辈,百姓的后代也有腾飞之时,金钱带来的富裕家境或许能够在物质上有更多便利,但终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弄得不好,起反作用的也比比皆是。

好的家教与门风,会引导孩子走向美好的前途,无论坎坷还是曲折,方向是正确的。而错误的导向则会将孩子引入歧途,甚至是不归路。
《增广贤文》里有句谚语:
“笋因落箨方成竹,鱼为奔波始化龙。”
笋是因为掉下一层层皮才成为竹子,鱼正因为有了奔波经历才有了成龙的机会。
而只有好的家庭教育,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古人说,“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富不过三代”的古训流传至今,道德传家才是家族延续的命脉,其中的道理值得深思。

有一个鲜活的例子。河南巩县的康氏家族自16世纪明朝嘉靖年间始,在康店村建立起第一家小店开始,截止到18代康庭兰,中国土改运动开始为止,一共传承12代,堪称中国历史上有记载以来最长寿的家族企业,俗称“康百万家族”。

康家教育子孙的家训是:
结交务存吃亏心,酬酢务存退让心,
日用务存节俭心,操持务存感恩心,
愿使人鄙我疾,勿使人防我诈也,
前人之愚,断非后人之智所可及,
忠厚留有余。
此家训意在告诫康氏子孙,在经商结交过程中勿求凡事有利于己,要努力实现一定程度的利益平衡,留余于人,以保持商业关系的持续稳定;日常交际中要懂得谦恭退让,以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要学会精打细算、勤俭持家;家族子孙定要“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哪怕让别人看不起自己的愚拙,也不能让其处处提防自己的巧诈,立身行事。“巧诈”固然可以欺人一时,谋一时之利益,但不会长久;“拙诚”虽然短时间内可能会吃亏,却可以取信于人,涵养操守,立稳人生与事业的根基。
短短70余字中,蕴藏的却是康百万家族留余忌尽、忠厚传家的大智慧。
400多年来,在家训的熏陶下,康家历代子孙大多向上向善、勤奋好学,从而保持了家族的持续昌盛。
育人先正己,父母的言行永远是孩子的榜样,好的家教和门风,给孩子良好的成长环境,才能让孩子有所为,走入社会才能有大作为,影响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