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讲堂】从《倚天屠龙记》到《庄子》,寻找“龙的感觉”

【国学讲堂】从《倚天屠龙记》到《庄子》,寻找“龙的感觉”

《倚天屠龙记》是金庸一本武侠小说的书名,其中“屠龙”一词源自庄子。《庄子•列御寇》只用了短短一句话来说这件事,原文大意是:朱泙漫向支离益学习屠龙术,耗尽千金家财,三年后学成了,但是没有机会施展他的技术。

这句话的信息量还是挺大的,它至少说明了三点:一、屠龙术很难学会,要花三年时间;二、屠龙术的学费很贵,会让人耗尽家财;三、学会屠龙术之后,可能找不到施展的对象。那么,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呢?

《易经》里有很多地方谈到了龙:“潜龙勿用、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亢龙有悔”,认为龙确实存在。民间对龙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龙神力非凡,常人无缘得见;另一种认为,龙无形无相,本是虚幻之物。

对于这种分歧,庄子给出了第三种解释,他转述孔子拜访老子之后,眼界大开,“整整三天不讲话”;弟子们请教是怎么回事,孔子说:“我到现在才在那儿见到了龙!龙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散开来成为锦绣文章,驾着云气,翱翔于天地之间。”这段经历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也有记载:“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所以庄子借孔子之口,认为像老子那样的圣人就是“龙”。

依此看来,龙可以是乘着云气而上天的形象,符合《易经》所描写的“云从龙,风从虎”。不过,《易经》充满了象征语言,它的兴趣不在介绍龙的特质,而是借用龙来象征一个人处在不同位阶时的状态,进而提出适当的因应方法。

庄子笔下的“龙”从具体的生物蜕变为用来象征神人的某种不凡的能耐,一个人可以身如槁木,心如死灰,从外表看来渊静沉默,但是同时却又展示无限的能量,可以遨游于天地之间、四海之外,逍遥自在到极点。这样的“龙”才应该是庄子所津津乐道的。《倚天屠龙记》的主人公们所追求的武侠境界,不就是这种“龙”的生动写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