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道教】你这个人太“正经”

【走进道教】你这个人太“正经”

“正经”这个词,我们都不陌生。

热恋中的女孩,往往既怕男朋友不“正经” ,又怕男朋友太“正经”…

但不管“正经”“不正经”,我们都要知道,这个词汇最早是一位道士发明的。

葛洪,东晋著名高道,炼丹家、医药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市)人,三国时期葛玄祖师之侄孙,世称小仙翁。

葛洪祖师一生著述颇丰,《抱朴子》是其代表作,该书分内、外两篇,全书将神仙道教理论与儒家纲常名教相联系,开融合儒、道两家哲学思想体系之先河,《抱朴子》的问世,对道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正经”这个词汇,最初便源自《抱朴子》。

在《抱朴子》百家篇中:“正经为道义之渊海,子书为增深之川流”。

学者们考据,说此处“正经”应该指儒家典籍,但小道士我个人却觉得未必,葛洪祖师的身份可是一位道士呢,不过,无论是儒家典籍或者道教典籍,确实多以“经”作为称呼,这是为什么呢?

“经”本来是指编织的竖线。《说文•糸部》段玉裁注:“织之从(纵)丝谓之‘经’,必先有经而后有纬”。

纺织前,先把竖线设置在织机两端的横杠上,使它们与横杠垂直排列,并固定不动,以便纬线来回编织,这些竖线就是经线,“经”正因为它是竖向(纵向)的而得名。

上古时期的书籍,是使用竹简、木片作为载体的。这些用来写作的竹简、木片,需要用柔软而坚韧的线绳之类加以编联,才能成篇。

这样,春秋末年及战国时期开始把书籍、文章称为“经”,如《墨子》中有《经》上、下篇,又有《经说》上、下篇。《淮南子•本经》:“经,书也”。

由于经线是编织和竹简的枢纽、关键,“经”就引申指常行的义理、准则。《易•上经》陆德明释文:“经者,法也。”另外,经线是固定不动的。“经”字也就有了“恒常”的意思。

于是,具有权威性、典范性的书被称为“经”。道教成玄英仙师曾有注疏:“经者,典诰也。”

至晋代,“正经”一词终于从葛洪祖师笔下写出,也逐渐发展形成为今天的种种引申义。

就此打住,这篇写的好像太“正经”了,一般这样的文章阅读量都不是很高,这可咋整,小道士陷入了深深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