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道教】文艺青年宋徽宗,奈何生在帝王家

【走进道教】文艺青年宋徽宗,奈何生在帝王家

每个宗教都会有极其狂热的信众,传承千百年的道教,也不免落俗。

翻开中华历史,唐宋明时期,都是道教发展十分迅速的时代,这自然与统治阶层的推崇有关,这几个时期的帝王将相、王公贵族们,多有向道之心,其中最狂热的便是宋徽宗赵佶(jí)。

赵佶是当时著名文艺青年,也是一个狂热的道教徒。

他对绘画的喜好十分真挚,以热爱花鸟画闻名,甚至利用皇权推动,引领“院体”画风,使宋代的绘画艺术得到空前发展;他还开创一种书法字体,灵动快捷,笔迹瘦劲,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体”,除了翰墨丹青外,他同样爱奇石、好古器、喜诗词、通音律…简直是“文艺复兴”式的全才,可谓是古代少有的、颇有成就的文艺皇帝。

另一位或可堪堪比肩的,也许便是那位吟唱出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南唐后主李煜吧,更巧的是,赵佶是个狂热的道教徒,而李煜是个同样狂热的佛教徒。

赵佶对道教的狂热,从其名号上便能看出,他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做皇帝同时还要兼职道教领袖,可见一斑。

赵佶出生于元丰五年,自幼过着富庶奢侈的生活,早早便知道皇帝位置是哥哥的,便终日嬉笑玩耍,不问琐事,一副过于理想、率真细腻的文艺腔调。

然而,元符三年,年仅二十五岁的宋哲宗英年早逝,因为没有留下子嗣,于是宗室朝臣对于选谁来继承哲宗皇位争论不休,最终太后及其党派力排众议,选择了赵佶。

人在家中坐,皇位天上来。

人比人,气死人,李世民朱棣们费尽心思的皇位就这样轻易地落在了无辜的文艺青年赵佶头上。

可这对一个文艺青年来说,不知是好是坏。

历史大势,浩荡前行。

今天我们再回顾这位文艺道君皇帝,历史学家们常常按照传统“昏君奸臣”的“亡国叙事”。

无论是徽宗对蔡京、童贯等人的恩宠,还是他对道教的笃信,抑或对蔡京等人提出的“丰亨豫大”太平盛景的深信不疑,更别说作为一国之君将过多精力投入绘画、音乐、园林等与治国无甚相干的艺术创作与欣赏中——这一切都成了他日后为北宋倾覆所担负的累累罪证,所谓“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

可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我们已经知道北宋灭亡的前提下,戴上充满后见之明有色眼镜的评价。

文艺青年宋徽宗,奈何生在帝王家。

历史便是如此吊诡,纵然文艺青年道君皇帝宋徽宗“天纵将圣,艺极于神”,却无法全身而退。

如果不是时运不济碰上乱世,他也许可以写写画画做个太太平平的安稳皇帝。

可人生哪里又有“如果”二字?

不理朝政、醉心文艺、亲小人远贤臣等等所作所为,如果放到一个帝王身上,不管是赵佶也好,李佶王佶也罢,最后,恐怕都难逃国破家亡的结局吧!

这就是大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