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邑庙轶闻】上海城隍尊神为何有“显佑伯”的封号?

【邑庙轶闻】上海城隍尊神为何有“显佑伯”的封号?

上海城隍尊神秦公裕伯六百年来保障海隅,神恩卓著。有心的善信会发现,城隍老爷的官印上,刻着“上海县城隍显佑伯印”几个大字。这枚大印在大清康熙二十九年二月初七日由龙虎山第五十四代天师张继宗大真人特颁赐于上海城隍庙,用来弹压一方邪祟鬼魅,护城卫民。此印中,“显佑伯”为上海城隍尊神的封号和品级,其渊源可追溯到明朝洪武年间。

城隍大印简介

城隍信仰和祭祀传统历史悠久。到了明朝,参拜祭祀城隍神不仅成为官方行为,而且将其制度化正式纳入国家祀典。
据《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二年正月(1369年2月),朱元璋诏令“封京都及天下城隍神”。京都(即南京)城隍被封为“承天鉴国司民升福明灵王”,开封府、临濠府(安徽凤阳县)、太平府(安徽当涂县)、和州(安徽和县)、滁州(安徽滁县)等重要城市的城隍也都被封为王,均为“正一品”;其他府、州、县的城隍分别被封为公(正二品)、侯(正三品)、伯(正四品),且都有具体封号。上海当时为上海县建制,城隍神封为“显佑伯”。
洪武三年六月,朱元璋再次下诏令,内容主要有四:一是在南京建京都城隍庙;把全国城隍庙简化为京都、府和州县三级,称某府、某州、某县城隍,把道教信仰中的城隍级别与现世的行政级别对应起来。二是对各府州县城隍庙的建置作出统一规定,即庙的规模大小、厅堂设置、几案摆设等均分别仿照府州县的衙门公堂。三是城隍神需设木主(即牌位),置于中央之座;四是规定政府官员上任后的第三天必须携带“三牲”祭品到城隍庙参拜。
明朝政府如此重视城隍信仰和仪典有其原因。朱元璋在《封列城隍文》中说:“凡城隍之神,皆新其命……司(掌管)于我民,监于郡政”。他对大臣宋濂说:“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朱元璋把祭祀城隍制度化,就是从道教信仰出发,用宗教感化的巨大震慑作用来监察官员,让善恶各有所报,也代表着国家层面对城隍祭祀传统的认同和尊重。

上海城隍庙城隍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