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讲堂 | 高考第二天,来聊聊古代的高考有多难

国学讲堂 | 高考第二天,来聊聊古代的高考有多难

高考第二天,高三党小伙伴们加油加油再加油!胜利就在前方不远处!

有人说,今天的高考相当于古时科举,两者虽有不同,但确实有不少相似性,如果把科举称做古代的高考也无可无不可。

而且,不少人认为秀才相当于今天的初中生,举人相当于高中生,而进士就是大学生。

基于这种对应,似乎古代的高考挺简单,只要努努力踮踮脚,以咱们当代人的智商,熬几个通宵就能过关。

但实际上,古代的高考并不容易,与今天相比,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就以考取秀才这个初级功名来说。

在科举制度最成熟的明清两代,秀才考试每三年举行两次,人口大县有录取名额三四十个,中县二三十个,小县十余个(见《清会典》)。

扪心自问:放在当今,在全县范围内进行统一考试,哪位朋友确定有把握考进前三十、四十名吗?

有的小伙伴可能会想,古代人口少呀,现在人口多,然而但是,这个所谓前三四十名,可不像咱们今天的中考高考,只是和本年级的学生同考,人家那是考多少次只要没考上的,都可以来。

古代考场里,十八岁的小伙子和八十岁的老大爷前后桌完全有可能…

近代史上,大家都知道曾国藩,他记录过他老爸曾麟书考秀才的经历。

曾麟书从小读书,并且学习非常用功(积苦力学),但是却屡试不第,被秀才考试折磨得差点都能学会一哭二闹三上吊了(平生困苦于学),一直考到43岁,连考17次后才考上(府君于是年四十有三,应小试者十七役矣)。

儿子说亲爹旧事,而且也不是什么光彩之事,谅来不会有假。
虽然曾爸爸这是特例,但一个普通人,打小非常努力,考了17次,直到43岁,才考上秀才,我们还能认为秀才相当于今天的初中生,而且很好考吗?

从明清科举资料数据汇总来看,在很多州府,秀才的录取率大概在1%到10%之间,而秀才们参加乡试,有0.5%-4%左右的概率能中举,然后各省举子上京参加会试,这时录取率能大点,但是最高时也只有10%左右。
按最大值来计算,从白丁到进士的成功率为10%×4%×10%=万分之四,一万个人里面四个人成功,那按最小值呢?1%×0.5%×8%=百万分之四。

可以说,如果仅依据录取率来看,考中秀才,难度大概相当于考上当代比较优秀的一本大学,例如211/985院校,而考中举人,大概相当于考上清、北这两所国内TOP2大学,至于考进士的难度,甚至和考上世界TOP10的牛津剑桥没什么区别。

读罢本文,是不是觉得今天的高考也不是那么难了?
嗯,江苏山东河南河北…那几个老弟你们往后稍一稍,小道士我没说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