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道教 | 历史上,上海城隍庙有三位城隍老爷?

走进道教 | 历史上,上海城隍庙有三位城隍老爷?

很多人第一次来上海城隍庙道观烧香礼神时,都会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大殿里高高在上的神明却不是城隍老爷,而是金山神主霍光大将军呢?


实际上,这个说法不准确,霍光大将军和城隍殿中秦裕伯秦老爷一样均为上海的城隍爷,而且还有一位城隍爷陈化成陈老爷,这也就是前面小道士我提到的“一庙三城隍”说法的来源。

原来,沪浙沿海崇祀霍光大将军,最初是祈求大将军捍海、保平安。
在上海地区现存最早的地方志《云间志》中,记载了民间崇祀霍光的起源传说:三国时期,吴主孙皓病重,有天晚上梦到霍光附身侍从对他说:金山咸塘风潮为害,民不聊生,我霍光是汉代有功之臣,有治理海患的能力,奉我为神,立庙祀之,就可让你病愈,还保一方平安。
不久,孙皓果然病愈,于是便立庙崇祀霍光。

因为上海地区最早的霍光庙就在今金山区境内,所以捍海神霍光又被称为“金山神主”,历史上上海市境内最多曾有9处霍光庙,今天的上海城隍庙就是在黄浦区境内的“霍光行祠”基础上发展而来。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前殿里首先尊奉的便是金山神主霍光大将军,而在后殿,供奉的就是上海县城隍尊神秦裕伯。

秦裕伯,字景容,号蓉卿,元末明初大名府人,北宋著名词人、龙图阁学士秦观(秦少游)七世孙。元至正年间考取进士,后仕途平顺,官至福建行省郎中。
元末,有感于时局纷乱,弃官归隐,迁至上海县长寿里(今上海市闵行题桥地区)居住。秦裕伯为官清正,为人正直,关心民间疾苦,尽心尽责,上海地区百姓称其“奋身一出,为民请命”,在民间享有盛誉。明太祖朱元璋感念其有功于社稷,于明洪武六年(1373年),敕封秦裕伯为上海县城隍正堂显佑伯,清同治年间加封为“护海公”。

六百多年来,城隍尊神公忠正直、有求必应,保障海隅,功勋卓著,护佑申城成为国际繁华之都,实乃神恩浩荡,万民感佩。
那除了金山神主霍光大将军和城隍尊神秦裕伯老爷外,这“一庙三城隍”中还少一位呢?
别着急,另一位城隍尊神也是咱们历史书本里的“老熟人”,那便是清代抵抗外敌侵略英勇牺牲的陈化成将军。

陈化成,字莲峰,1776年生,福建同安人,少年就投身行伍,因军功卓著屡获提拔,“驭军有纪律,约己尤严,时称廉将”。
1842年,英军进犯上海,陈化成率军抵抗,但由于双方实力悬殊,清军战至仅余三人,陈化成六处受伤,最后腹部中枪,壮烈殉国。
后来,道光皇帝赐其谥号“忠愍”,上海县建陈公祠,供奉陈化成。

久而久之,以道教功德成神之故,因陈化成护城有功,所以民众将陈化成将军也奉为上海城隍尊神。
1992年,位于宝山区友谊路临江公园内的陈化成纪念馆落成,于是,陈化成将军神像被移奉过去,自此,在上海城隍庙里便形成了今天“前霍后秦”的格局。
以上,便是上海城隍庙“一庙三城隍”说法的由来,老朋友们看了别烦哦,陪着新小伙伴们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