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道教 | 端午节的传承,离不开道教文化的强力支撑

走进道教 | 端午节的传承,离不开道教文化的强力支撑

今天是端午佳节,按老规矩,家家户户都要喝雄黄酒,门前也会挂满艾草和菖蒲,靠近江河的地方还有赛龙舟等民俗活动,而网络上关于甜粽子和咸粽子到底哪个好吃的世纪大论战也从来没停止过,此时此刻,就连甜豆花和咸豆花都得靠边站。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在或者安康或者快乐的种种节日祝福里,我们还要对端午节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做点小小的了解,这样才不至于人云亦云,也对得起这三天的小长假呢!

众所周知,很多道教仪轨都潜移默化地融入在我们生活中,例如春节贴对联、请门神、拜太岁,初五迎财神等等,都已经成为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传统节日端午也同样如此,千百年的传承中离不开道教文化的强力支撑。

众多端午习俗里,除了赛龙舟和吃粽子外,挂菖蒲、艾草,戴香包,拴五色丝线,喝雄黄酒等等都与道教文化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而这些和道教文化相关的习俗都指向了同一个目的,那便是驱邪。

在古人认知中,农历五月因仲夏来临,毒虫、蚊蝇滋生,洪水瘟疫来临,常易爆发瘟疫等传染病,因此民间将农历五月称为“五毒月”。
“五毒月”,寓意着不祥和邪祟盛行,端午是五月初五,更是“毒上加毒”。

因此,古人曾经深深厌恶端午,连这一天出生的孩子都不能要,否则便会“男害父,女害母”。
《史记》记载,“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因为生于五月初五,他老爸竟然因此要扔掉他,可见父爱如山,多亏他老妈母爱似海,顶住了大山的压力,把孟尝君抚养成人后才告诉他老爸,否则这位战国四公子在襁褓之中便已经去见了马克思。

无独有偶的是,宋代道君皇帝宋徽宗也是在“五月初五”这一天出生的,长大成人后因自觉生日这天不吉利,偌大个皇帝竟因此改了生日。

因此,为了平安度过“五毒月”,先民们便延用了多种方式来驱邪禳灾,像前面提过的门前挂菖蒲、艾草或天师像,均源自道教老祖天师张道陵化菖蒲为剑、取艾草成虎斩妖除邪保一方水土平安的传说。
除了挂菖蒲、艾草外,端午这天挂钟馗神像、跳钟馗等等也颇为盛行,“终南进士舞龙泉,端午时节壁上悬。仗君辟邪歼群丑,免得鬼魅扰人间。”描写的就是这一习俗。

此外,长辈常在端午时给晚辈系上五彩线,五彩对应道教五行学说,暗合五行之意,道经《抱朴子》中也记述过将五色纸挂于山中,以五色象征五方神明齐来护佑之意。

而饮雄黄酒的习惯也和道教相关,《道藏》中有记载服用过雄黄酒后能使“腹中三虫伏尸皆去,心开目明,使人有威武,入水辟蛟龙,入山辟虎狼,入军辟五兵”,由于道教对雄黄酒功效的肯定,以及种种神话传说的普及,如《白蛇传》中白素贞饮雄黄酒后现出原型等等,都使得民间愈加熟悉,并逐渐形成了端午饮用雄黄酒辟百毒的风俗。

窥一斑而见全豹,见一叶而知深秋。
泱泱数千年来,丰富繁荣的道教文化广泛地渗透到了民众生活中,对我国古代社会习俗乃至民族心理都产生潜移默化的重大影响。如今,对传统文化的大力发扬和保护中,道教文化富含的精华与积极内容,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