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养生 | “春捂”究竟怎么捂?

春天到了,俗话说“春捂秋冻”,此时气温往往“上蹿下跳、忽左忽右”,而且春季还是各种传染病多发、高发的季节,所以“春捂”很重要。

那么,“春捂”究竟应该怎么捂呢?
时机:在冷空气到来前24—48小时提前预防。
许多疾病的发病高峰,与冷空气南下和降温持续时间长密切相关。比如感冒、消化不良,早在冷空气到来之前便捷足先登,而青光眼、心肌梗死、中风等,在冷空气过境时也会骤然增加。因此,捂的最佳时机,应该是在气象台预报的冷空气到来之前24—48小时。


气温15℃是春捂的临界温度。
每个人的体质不同,耐受冷热的程度也不同。对老年人或者体弱多病的人来说,15℃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也就是说,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就可以不捂了。

日夜温差大于8℃是捂的信号。
面对“孩子脸”似的春天,要随天气变化加减衣服。而何时加衣呢?一般认为,日夜温差大于8℃时是该捂的信号。


时间7—14天恰到好处
冷空气过后,即使气温回升了,也得再捂7天左右,体弱者或高龄老人得捂14天以上,身体才能适应,如果衣服减得过快很可能冻出病来。过早脱掉棉衣,头部、下肢、手部、咽喉等都很容易在一冷一热的气温变化中,因为不适应而受寒,从而导致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

年轻人对外界寒冷的适应力及抵御能力都比较强;而老年人大多肾阳衰微,经不起太冷的刺激;还有一部分慢性病患者,如心血管和哮喘病人,他们对寒凉的刺激更加敏感,稍不注意就会引起疾病发作。
所以春捂也要因人而异,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