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7 月 2019
上海城隍庙举世闻名,有趣的是,有很多人一直称现在的城隍庙为“老城隍庙”,难道有老城隍庙,还有新城隍庙不成?实际上,上海还曾真有过一个新城隍庙。
老上海都知道,过去金陵西路、连云路、延安东路这一带有座庙被称为新城隍庙。为什么上海已经有一个方浜路的城隍庙,还要在法租界的地盘上再造一个新城隍庙呢?事情的起因有两个说法。
一是说,往昔上海的城隍庙在每年的清明节、七月半、十月朔,都要遣人抬着城隍神像出巡,俗称“三巡会”,这是旧时上海的最重要道教民俗文化活动之一。1924年农历七月十五上海城隍庙在举行巡会时,不慎碰翻烛台失火。于是,上海地方的绅士、闻人等人就集资捐款准备重新翻造。但是老百姓总感到没有城隍庙,烧香拜城隍老爷也没个地方,于是为救急,邑人就在老城外法租界的吕宋路(即今连云路北延中绿地附近)建造了上海临时城隍庙,迎请了城隍老爷的神像和神主牌位,一时香火旺盛,后被称作新城隍庙。
二是说,1937年11月淞沪抗战之后,上海除租界之外,全部沦陷被日军占领,租界地区被称为“孤岛”。避居租界的信众再也不能到位于沦陷区的城隍庙烧香还愿,深感不便。为此社会名人发起筹资,于1940年秋冬之际在现在连云路、金陵西路、延安东路附近新建了一座城隍庙。此庙规模较小,仅神殿一楹,因时间紧急,从老城隍庙迎请了小型城隍神像一尊,其他神像判官鬼役,则由画匠直接在神殿墙壁上画像后设案供奉。来年元旦开放后,进香者摩肩接踵,络绎不绝,为一时之盛,后这里就被称为新城隍庙。抗战胜利光复之后老城隍庙又成为正宗,此处渐趋冷落,但是一些年画、炮竹、香烛铺子依然犹存,春秋两季花鸟虫鱼市场也还很兴旺。新中国成立后,该处庙宇建筑停止开放。
时过境迁,”新”城隍庙已成为历史名词,方浜路上的上海城隍庙依然是这座城市城隍信仰的中心。但这段独特的历史也恰恰印证了,即使战争岁月也无法剪断维系上海市民精神信仰的纽带,相反地,愈加挫折,愈加坚定,这又何尝不是我们国家民族凝聚力的生动反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