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t Blog Type 1 (Full Width Image) and Sidbar

15
7 月 2019
【古今奇谈】清代一场席卷中国十二个省的“叫魂”奇案

道教文化中,人有三魂七魄一说,道经《云笈七签》载:“魂为阳,魄为阴”,《黄帝内经》也说“五藏者,合神气魂魄而藏之”,可见魂魄对人身之重要。

“叫魂”,还叫“收惊”“喊魂”等,起源于道教文化中魂魄说,是一种广泛流传各地的除病消灾方法,现在多指儿童因为受到惊吓而致魂不附体并不断哭闹,这时便需要叫魂收惊,使魂魄归来。

但在从前,叫魂也可以指一种邪术,据说术士们通过搜集对方的姓名、毛发和贴身衣物等作法,从而夺人魂魄。

失了魂魄的人轻则疾病缠身,重则命丧黄泉。

美国著名汉学家孔飞力教授便曾经以“叫魂”为名写过一本书,客观还原了一场清代轰动全国的叫魂奇案。

《叫魂》讲述的是在乾隆三十三年发生的一起全国性“叫魂”大案,案件波及十二省,从流浪的乞丐行脚,到各省封疆大吏,再到乾隆皇帝本人都被这件事闹得不得安宁、头痛不已,但最后这个“叫魂”案由于牵扯过于广泛而不了了之。

叫魂案的起因其实仅仅是几个平凡人。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浙江德清县东边的水门和桥梁因年久失修而倒塌,来自附近仁和县的石匠工头吴东明承包了修复工程,这件事本来极为普通,但是当时德清县正好有“叫魂”的流言四处扩散,以讹传讹中,就成了工头吴石匠能偷盗人的灵魂去帮助自己修桥。

后来,甚至有人来求吴石匠用“叫魂”方式去害仇人,吴石匠害怕惹出麻烦,将其扭送官府,而当地官员同样为了避免事情闹大,只是杖责了一顿这个居心叵测的人,但不想却使得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并相信这个谣言。

于是,一个小小的导火索,造成了全国上下人人谈“叫魂”色变,彼此无端猜疑,蓄意诬陷,互相栽赃的乱象。

当时的人们有多疯狂,给大家举个几个例子:

有天,两个游人来到杭州一户人家门口,看到一个在玩耍的小孩很爱笑,就笑眯眯问了句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啊?

陌生人问我们家孩子叫什么名?天啊,这一定是叫魂的!

于是小孩家人抱着这个想法冲出来就把两个游人一顿胖揍,打完还不算,又将俩人送到了官府享受一番辣椒水老虎凳,屈打成招下,这两人就成了叫魂党。

比这俩游人更惨的,是汉阳府一个做小生意的流动摊贩,他被人怀疑是“叫魂党”,直接围住打死。

打死还不算,又用柴焚烧了他的尸体,省得他的魂魄继续回来害人…

有一本研究大众心理学的著作叫《乌合之众》,截止到2013年已经翻译成近二十种文字,可谓影响广泛。

书中指出:当个人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时,他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而当这个人融入了群体后,他的所有个性都会被这个群体所淹没,他的思想立刻就会被群体的思想所取代。而当一个群体存在时,他就有着情绪化、无异议、低智商等特征。

在清代这场“叫魂”奇案中,恐慌的百姓们将大众盲目心理表现的淋漓尽致。

最后,拿“叫魂”来说,不管是指如今收惊驱邪的正术还是清代流传的此类邪术,都永远比不过人心的可敬或可怕。


12
7 月 2019
【道教养生】想脑子活络,关键在脚底

涌泉穴是人体足底的一个穴位,位于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乃是肾经的首穴。《黄帝内经》中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意思是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所以,涌泉穴在人体养生、防病、治病、保健等各个方面都显示出重要作用。

其实,涌泉穴是足少阴肾经的井穴,因此,常按涌泉穴可以起到补肾固元的作用。道教医学认为,肾在人体是一个极其重要而又包含多种功能的脏器;内藏元阴元阳(肾之阴阳的别称),为水火之宅,是先天之本,生命之根。

“肾主骨生髓”,而“脑为髓之海”,因此,常按摩涌泉穴,对养神也大有益处。现在,已经公认的,按摩涌泉穴可以辅助治疗神经衰弱、精力减退、倦怠感、失眠、多眠症、高血压、晕眩、焦躁、糖尿病、过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碍、怕冷症、肾脏病等。

按摩涌泉穴的方法很多,除了点按之外,还可以用拇指腹从足跟推向足尖,称“推涌泉”,每天推100~500次,可根据自身的情况而定。另外,用手掌紧贴足心,快速用手擦至发热,称为“擦涌泉”,两足交替进行,能起到保健作用。


11
7 月 2019
【国学讲堂】从《倚天屠龙记》到《庄子》,寻找“龙的感觉”

《倚天屠龙记》是金庸一本武侠小说的书名,其中“屠龙”一词源自庄子。《庄子•列御寇》只用了短短一句话来说这件事,原文大意是:朱泙漫向支离益学习屠龙术,耗尽千金家财,三年后学成了,但是没有机会施展他的技术。

这句话的信息量还是挺大的,它至少说明了三点:一、屠龙术很难学会,要花三年时间;二、屠龙术的学费很贵,会让人耗尽家财;三、学会屠龙术之后,可能找不到施展的对象。那么,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呢?

《易经》里有很多地方谈到了龙:“潜龙勿用、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亢龙有悔”,认为龙确实存在。民间对龙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龙神力非凡,常人无缘得见;另一种认为,龙无形无相,本是虚幻之物。

对于这种分歧,庄子给出了第三种解释,他转述孔子拜访老子之后,眼界大开,“整整三天不讲话”;弟子们请教是怎么回事,孔子说:“我到现在才在那儿见到了龙!龙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散开来成为锦绣文章,驾着云气,翱翔于天地之间。”这段经历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也有记载:“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所以庄子借孔子之口,认为像老子那样的圣人就是“龙”。

依此看来,龙可以是乘着云气而上天的形象,符合《易经》所描写的“云从龙,风从虎”。不过,《易经》充满了象征语言,它的兴趣不在介绍龙的特质,而是借用龙来象征一个人处在不同位阶时的状态,进而提出适当的因应方法。

庄子笔下的“龙”从具体的生物蜕变为用来象征神人的某种不凡的能耐,一个人可以身如槁木,心如死灰,从外表看来渊静沉默,但是同时却又展示无限的能量,可以遨游于天地之间、四海之外,逍遥自在到极点。这样的“龙”才应该是庄子所津津乐道的。《倚天屠龙记》的主人公们所追求的武侠境界,不就是这种“龙”的生动写照吗?


10
7 月 2019
【正信阅读】如意,得意,快意,“意想得到”的生活值得拥有

如意

俗话说:“天下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生活中似乎每人都有不少不如意事:婚姻不如意,事业不如意,仕途不如意,生意不如意,子女不如意,身体不如意等等。

生活无非就是在如意和不如意之间游走,如意的背后是错综复杂的人际和社会关系,我们需要对“如意”合理分割,以求和平共处,所谓“前半夜想想别人,后半夜想想自己”。自己如意也让别人如意,这如意事就容易长久;反之,如意就很容易变为不如意。因此,“少思八九,常想一二”,既然“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的大趋势无法改变,那不妨索性忘掉或少思那不顺心的“八九”,多想想让人高兴的“一二”,这是达观者的生活态度。


 
得意
人一如意,最容易流露出来的是得意情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又或者“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生活中有了如意之shift,免不了神采飞扬,志得意满,这也是人之常情。

不过,得意也往往是把双刃剑,得意若失了分寸,会被人嘲笑为“小人得志”,一味得意忘形,则会误事出错。所以,达观而清醒的态度应当是:得意淡然,失意泰然;不以一时之得意而自夸其能,亦不以一时之失意而自坠其志;对失意人莫谈得意事,处得意日莫忘失意时。

快意
得意若不加节制,就会变为快意。快意有两解:一曰恣意所欲,二曰心情舒畅。这里主要说的是前一层意思,怎么高兴就怎么来,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畅其所欲,固是快意的动人之处,也是快意的危险之处。如果谁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怎么痛快就怎么来,那就肯定会天下大乱了。

历史上,统治者的“快意”造成了很多悲剧,平民百姓的“快意”虽没那么大动静,但因为由着性子来,不知自制,导致的犯罪也是比比皆是。为“快意”打架斗殴,为“快意”吸毒赌博,为“快意”寻找外遇等等。一个人如不受制约地“快意”,就像失控的汽车,迟早会发生危险。

如意要珍惜,不能失之于贪;得意要适度,不能失态忘形;快意要克制,不可为所欲为。办好这三件事,人活得就敞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