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t Blog Type 1 (Full Width Image) and Sidbar

20
6 月 2019
【走进道教】恭贺天师圣诞!

千百年前,老祖天师张道陵振臂一挥,制度道教诞生,自此,张天师被尊为正一教主,此后,南张北孔,龙虎山天师府与山东曲阜大成至圣先师孔家齐名,成为跨越多个朝代、延续千年的名门望族。

而张天师这个被教内外万般尊崇的称号,也随着道教发展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历史中,天师府英才辈出,为道教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例如张继先天师、张宇初天师等等。

当然了,还有今天(农历五月十八)过生日的张彦頨(音羽)天师。

张彦頨天师,正一天师道第四十八代天师,字士瞻,别号湛然,所以也常被敬称为湛然天师。

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湛然天师袭天师位,诰封正一嗣教致虚冲静承先弘化真人。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加封为正一嗣教怀玄抱真养素守默葆光履和致虚冲静承仙弘化大真人。

想想小编前几天刚写完的庙号谥号,果然高人的名号都比较长!

纵观湛然天师一生,于嘉靖年间“东建家庙以纪历代真人,西建万法宗坛以奉上帝列真”,基本奠定天师府建筑格局,任内还两次大规模重修大上清宫,“余悉更置,山水增辉”,使龙虎山成为“福地之冠”。古语有言:“彰前代之功德伟业,励后世之继志遵承”。

可见,湛然天师对龙虎山天师府乃至当时的正一道发展几有再造之功。

因此,很多正一宫观均在此日为湛然天师贺寿,并延续至今,以感念天师恩德,祈求天师护佑。

可时光荏苒,岁月模糊了流年,因祖天师创教功高,也有很多正一宫观将五月十八作为祖天师圣诞予以庆贺。

当然,无论是哪位天师诞辰,在今天道教发展中,发扬天师宗风,垂范立教,流衍之道脉殆至于今,仍堪启迪后人。

最后,恭贺天师圣诞,愿玄风永振,正法兴隆!


19
6 月 2019
【走进道教】有个道士画了一幅美女图,被日本珍藏至今

唐代宗大历元年,诗圣杜甫游历长江三峡一带,途经中国历史上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的故乡。

古人颇重人文情怀,何况大诗人杜甫?于是杜甫来到王昭君坟冢处吊唁。

荒草萋萋,黄昏日落,坟冢空余,美人白骨,杜甫也不仅感慨万千: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四百年后,或许是在杜甫诗作影响下,南宋女道士(正统叫法应为坤道)宫素然重读昭君出塞的故事,隔着千年光阴,两位女子遥遥对视,素来擅长白描人物画的宫素然于是提笔画成《明妃出塞图》。

大雪飘飘之夜,边疆北国的王昭君仿佛从传说中翩然而至,在宫道士的画卷上策马疾驰。

此时的南宋政权,边疆饱受外族侵扰,只能偏安一隅,做着“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春秋大梦。身怀家国情怀的宫道士在个人命运颠沛流离之际,不禁以画作的形式发出了同时代另一个伟大女词人李清照的声音: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切切。

家国情怀,始终是道教文化中割舍不断的心结。

转眼间,又过近千年。

《明妃出塞图》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大阪早在江户时代就已经是西日本的文化中心,而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可谓是文化中心的后花园,其间奇珍异宝,层出不穷。

在《明妃出塞图》中,坤道宫素然以女性的独特视角首次向世人展示了其心目中的昭君形象。

画面中的王昭君身穿胡服,不畏狂沙,从容北行,随行汉族官员持重端肃,匈奴武士粗犷强悍,肃杀悲凉的气氛满溢通篇,细看宫道士笔下跨马带着琵琶的昭君,甚至比画面上其他男性更显得英姿勃发。

这或许正是在南宋家国危亡之际,坤道宫素然在国家命运的感召下,渴望以自己擅长的绘画方式,将王昭君刻画成“英雄”形象,以给同时期流离失所的世人们鼓舞与激励。

凭借一名道士和女性画家入世出世之情怀,坤道宫素然这一幅《明妃出塞图》,终于成为中国绘画史上厚重的一笔。

近年来,这幅传世名画数次参与中日友好主题的博物展览会,在上海、香港等多地展出,也仿佛是千年前一个女道士在不停叮咛世人:山河犹在,国泰民安。


18
6 月 2019
【走进道教】为什么道教信众里看起来以中老年人居多?

如今,道教发展迅速,道教信众越来越多,可很多常去道教庙观的人发现,貌似除了游客外,很多信众都是中老年人。

这是因为什么呢?

首先,传统文化中,有“四十不惑”一说,意思就是人过了四十岁,吃过见过的主儿就不容易受外界的迷惑,也更容易看清问题本质。

我们每个人,年轻时常常踌躇满志,一副天生我才必有用,恨不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心态,正和道教信仰恭敬三宝,强调为而不争,清静自然的种种理念难以融合。

而人到中年后,“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经过很多社会历练后,往往心态愈加平和,能结合自己或身边人的经历,领悟到曾经的年少轻狂和执迷不悟,其实都是镜花水月,进而便容易发自内心地接受道教文化,走进道教信仰。

尝遍人间百般滋味,方晓一生道法自然。

其次,年轻人还处于人生向外求的阶段,追求金钱、声名、更加富裕的生活等等,而老年人经历过人生跌宕,处于对人生内求的阶段,更在意的是反复咀嚼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这仅是人生阶段不同而已,无关对错。

或许这社会一直进步,就因为每一代年轻人都没有墨守成规,都没有听妈妈的话。而不同的是,中老年人更趋向于“静”,也可谓一种人生的沉淀与和谐。

而第三个原因就现实多了。

咱们现在的年轻人实在太忙于生计了,房贷车贷孩子养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层面的问题都没解决,怎么能静下心常年来庙观修行?相对来说,中老年信众们大多已经生活安稳,有了更多的时间来参与到宗教活动中,并在其间得到个人精神层面的极大满足。

最后,说道教信众以中老年人居多的这种看法也不全面,就如同前面所言,年轻信众虽然人数同样不少但毕竟工作太忙,客观上来庙观礼神次数难免较少,所以看起来好像庙里常常是中老年信众居多。

目前,随着网络盛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通过网络了解道教信仰,接触道教文化,而且由于年轻人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在接触道教经典时,更容易被深厚的道教文化所吸引。

道教信众不断推陈出新,这本身也是大道运行之规律所在。

而现在的年轻人们也终将成长,并老去,也会逐渐拥有一份生活带来的磨练与厚重。

或许彼时,他们也会和今天常来道教庙观里的中老年信众一般。

回顾素来所见所闻,才知原来大道无私。


17
6 月 2019
【国学讲堂】扒一扒皇帝们的“谥号”和“庙号”

翻开历史,皇帝可是稀有品种,从秦始皇登基到清末溥仪退位,史书上一共494个皇帝,泱泱大国上下几千年,这皇帝总数还不及道教护法神五百灵官多,足见物以稀为贵啊。

在古代,像皇帝这类地位较高的人死后,通常要盖棺定论一下,以评价其一生功过。

这习惯出自周朝,在姬发带领小弟们灭掉商汤后,自然要大书特书夸耀一番,于是便将父亲夸为“文”,是为周文王,而姬发死后,子辈又将其称为“武”,也就是周武王,这种死后总结一生的名字叫做“谥号”。

从西周开始,就延续了这个起谥号的制度,而谥号由于死后所起,确实能够对人一生进行相对客观的评价和总结。

但历史发展到秦朝,秦王嬴政一统六国,雄才大略,敢为天下先,自称始皇帝。

感情那会俺们东北银还妹登上历史的大舞台,不然始皇帝分分钟给读成死皇帝…

话说秦朝统一六国后,在河北邯郸长大的秦始皇高冷地说了一句:妮杆傻勒?窝们不要这破玩意儿。

所以,秦始皇和秦二世是没有谥号的,而且,不愧是焚书坑儒的主儿,这两人的称呼越看越没文化。

而到了刘邦建立汉朝后,本着敌人反对的都要赞同这一革命观点,谥号制度得到恢复。

于是,剩下的400+皇帝们又开始有了谥号。

不过,谥号制度刚恢复时,变了味,那便是作风品德再差的皇帝们也可以得到个好听的谥号。

例如西汉一朝,就没有被冠上恶名的皇帝,但诸侯得恶名的倒不少,比如淮南王刘长因为干过造反这个高危行当,又没干明白,死后便被称为“淮南厉王”,这个厉字,就是指这哥们活着时候非常暴虐,整天不干人事。

到唐宋后,慢慢地大家觉得用几个字评述一个人数十年的一生有点难,而且居上位者总觉得自己创下了辣么多辣么多的丰功伟绩,于是谥号一再变长。

像李世民就是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赵匡胤是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最丧心病狂的应该是努尔哈赤: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当然了,能力越大,名字越长。

风暴降生丹妮莉丝不焚者弥林女王安达尔罗伊拿人和先民的女王大草原上多斯拉克人的卡丽熙镣铐破除者七国统治者全境守护者龙之母在那边心里一荡、嘤咛一声。

然而,谥号发展到这个地步也就十分尴尬了。

但聪明的祖先早有准备,在汉代时候就发明了一个候补队员,叫庙号。

庙号是指皇族成员去世后供奉于太庙时的称呼。

在汉朝时,贵为皇帝但没有真正的丰功伟绩也是没有资格享有庙号的,拿刘邦来说,倒是够格的,所以“高”字是谥号,谥号是汉高祖,但称呼他的庙号叫汉太祖也成,这个太字,意为至高无上。

与道祖太上中的太字,含义相同。

到了后来,庙号也开始泛滥,有没有功绩都可以有,但也如同谥号一般,开始有了褒贬之意。

常用的庙号分别有开国立业者称太祖、高祖;发扬光大者称太宗;重新打了次天下者称世祖、成祖;仁爱孝顺者称仁宗、孝宗、睿宗;中兴之主者称圣宗;肃宗是有中兴意愿却没成功,有心无力…

上面这些算是正面评价。

下面这几个就有点内心小阴暗了,例如宁宗指过于懦弱;文宗是文弱无能;穆宗、光宗即在位时间短且作为少,有你没你都行;惠宗是治国无方江山残破;熹宗为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则应用于较为悲情的亡国之君。

这里面还要补充一下,唐时,因道祖老子为皇室祖先,所以也有了庙号和谥号,分别为唐圣祖和高上大广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

总的来说,谥号、庙号等都从某个方面反映出古人对这些高高在上的皇帝大人物们的一些看法,今天仔细琢磨起来,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