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t Blog Type 1 (Full Width Image) and Sidbar

05
6 月 2019
【走进道教】让王羲之倾情而书的《黄庭经》,到底是啥来头?

“书圣”王羲之的传世作品中,一贴《黄庭经》独树一帜,为无价珍宝。此外,《黄庭经》也为诸多名家所争相传抄。这《黄庭经》,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经典呢?

《黄庭经》是道教上清派的重要经典,也被内丹家奉为内丹修炼的主要经典,属于洞玄部。现传《黄庭经》有《黄庭内景玉经》、《黄庭外景玉经》、《黄庭中景玉经》三种,书中认为人体各处都有神仙,首次提出了三丹田的理论。介绍了许多存思观想的方法。

《黄庭经》由上清派祖师魏华存仙师所创。其在中医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解剖学以言养生,是医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宝贵财产,对后来的医药学,解剖学,养生学有巨大的影响与发展推动。但因其行文隐晦,多设喻,所以当时只在上层士人中流传。

《黄庭内经》共36章,其内容可以概括为:

(1)论述长生久视之道,分别论述人体各主要器官的大略及其主要生理作用。为了修炼得法,又把人体分为上中下三部,每部有八景神镇守,合称二十四真神;人如果能调养真气,就能消除疾病,长生不老。
(2)阐述黄庭三宫及三丹田与养生的密切关系。
(3)存思黄庭,炼养丹田,积精累气为宗旨,执行不殆为要诀。

《黄庭外经》,后人又把它分为三大部分。主要进一步解说《内景经》中人身诸神及存思的方法,重点论述的问题有:强调吐纳行气;勤于咽津,时时保精、固精;永持恬淡无欲;巩固守一之法。

《黄庭经》中的存思法,是古代道教推行的主要修炼方法之一,由于注重意念,静思默想,简便易行,故东晋以来,在社会上广为流传。《黄庭经》所述的一些内修养生之术,与《周易参同契》的炼丹之道相结合,在唐宋时期流变为内丹道,成为中唐以后道教炼丹养生方术的主流,所以《黄庭经》与《周易参同契》都对后代道教产生了重要影响。


04
6 月 2019
【走进道教】饮酒会不会妨碍修仙?

提起酒,每一个国人应该都不会陌生。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酒是人际交往中的润滑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酒是沉浮人生快意江湖的兴奋剂;一饮解百结、再饮破百忧,酒又是举杯消愁愁更愁的安慰剂…

不同心情下,总有相同的理由一醉方休。

不过,美酒虽好,可不能贪杯,尤其是想要长生久视、得道成仙的各位小主们。

说起来,道教和酒之间渊源颇深,早在远古时期,酒便作为祭奠神祉的重要供品,甚至还设有专门掌管宗教活动中敬酒事项的官职,称为“酒人”。如《周礼·天官·酒人》记载:“酒人掌为五齐三酒,祭祀则共(供)奉之”。

至祖天师创立制度性道教后,亲传戒律《老君想尔戒》,共分上中下三行,每行三条,共九条,并未强调戒酒,而且还将蜀中二十四治的每个教区首领便命名为祭酒,看来,在早期道教中,小饮怡情无伤大雅。

岁月流逝,随着道教的变革发展,全真道兴起,开始对酒有了相对严格的要求,至清代全真龙门中兴祖师王常月时,更制定了《初真戒律》,明确规定酒为“杀盗淫妄酒”五戒之一。

但“酒”排在五戒末尾,是因为饮酒本身虽然无关宏旨,过量则可能会导致触犯到其他戒律,如酒后多言,酒后无德等等,《修真十书杂著》中就明确指出:“乱性多因纵酒”。

可见,酒作为五戒之一,并非因其原罪,而是因为醉后意乱情迷,兴奋有加,容易引发其他问题。

因此,道教文化中严禁不恰当饮酒,也就是饮酒过量,而并不是提到酒,就视如洪水猛兽、避之不及。

道教戒律是为规范道人言行举止而立,从这里便可见,道教修仙与酒并不是绝对矛盾对立的。

在道教历代仙真中,和酒之间渊源深厚者众多。

像我们熟知的八仙之一吕洞宾祖师,便是在小酒馆中遇到钟离权祖师,并经过“十试”,得受长生久视之术而成仙。

去小酒馆的人,要说不喝酒,打死我也是不信滴。

除了吕祖外,还有个“天子呼来不上船”的道士李白,五花马千金裘,都不如美酒数升,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太多憧憬。

但话说过来,道教并不完全禁止饮酒,那我们道教徒在日常生活中就该时常月下小酌一番吗?

少量饮酒虽然有活血等功效,但弊大于利,去年八月,《柳叶刀》刊登了一篇建立在全球2800万大数据下的分析结论,所谓适量饮酒对身体健康有益是完全不存在的。

看来,饮酒不会妨碍修仙,但是会消耗我们修仙的生命长度。

不喝也罢。


03
6 月 2019
【国学讲堂】“书香门第”,究竟什么是“书香”?

人们在日常交谈中,常常谈到某某人出身“书香世家”,某某人家是“书香门第”。但究竟何谓书香?

“书香”之典出于芸草之香。芸草也叫香草、芸香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丛生,秆细,花金黄色,叶为倒卵形、圆形或匙形,表面带白霜,其下部为木质,故又称芸香树。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时引入我国,现在芸草大多产于川、甘、陕、贵、滇等地。它不仅具有特殊的香味,而且还是一种可用的药材,有驱虫、驱风通经的作用,嚼之有辛辣和麻凉的感觉。

古人为了防止蛀虫咬食书籍,便把芸草放置书中,使书不被虫咬。书中清香之气,日久不散,打开书后,香气袭人,故此草深受读书人和藏书家的钟爱,对高雅的典籍赋予“书香”的美称,由此世代流传,指代笃好读书和崇尚文化。比如把读书人家称为“书香门第”、“诗礼传家”、“耕读世家”等等,都是指代读书人的书卷气和文化氤氲。

“书香”之典后来被广泛引申,除“芸人”指农人、“芸芸”指众多外,大凡与图书典籍有关的事物都冠以芸草之名,如“芸帙”、“芸帐”、“芸编”,都喻指书卷。这些词汇都成为指代书籍和文化的雅称。


31
5 月 2019
【走进道教】为什么道教庙观多建在山顶?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自古以来,许多名山大川中,都有历史悠久的道教庙观,例如武当山金顶太和宫、青城山上清宫等等,而且细心的朋友们会发现,很多庙观都是建在山顶或较高处,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原因很简单。

第一、道士把自身修行作为修道最重要的一部分,为了更好的达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往往会选择远离尘世喧嚣的地方进行修行,求的是平和的意境和心境,以更好证道。

当代社会发展迅速,日新月异中,一些人适应不了这种快节奏和压力,便借修行之名想去深山里当个逃避责任的逍遥“隐士”,岂不知山上清苦的生活并不能慰藉他们内心的犬儒,人在山中,心在红尘,反而离道远矣。

第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山顶往往自然环境优美,气场充盈,登高远望,使人思想开阔,利于修行。在修道者看来,蜿蜒起伏的山峦不仅能给人壮美舒畅之感,还具有将人隐迹于自然,修炼静心的功用。

第三、道教是一个崇拜神仙的宗教,道教认为,神为道气所化,仙为得道所成,神仙神通广大,造福人间,所以要对神明加以敬畏和崇拜。将道观建在山顶上是希望能够无限接近天上的神仙,所以大诗人兼道士李白就写过“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名句。

第四,风水学历来是道教主要修行的术法之一,道教庙观自身的建造也同样注重选址,高山大川因为常有上好的风水走势,形成山形磅礴,环抱灵气之地。加之我国自古就有以山川为神,有自然崇拜的传统,认为崇高的山峰本身便是神灵化身,所以,在名山大川中大兴土木,修建庙观,便成了历代道教的选择。

最后,道教庙观中,也有很多分布在闹市中,可谓是咫尺红尘清净地。

例如明代以来各地大兴的城隍庙,“城”指城池;“隍”是干涸的护城河,“城”和“隍”都是保护城市安全的军事设施,而城隍神便为城市的保护神,所以各地的城隍庙多在市区中,成为如今的城市道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