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t Blog Type 1 (Full Width Image) and Sidbar

27
2 月 2019
【正信阅读】道教如何看待“发财”?

上海城隍庙的财神殿供奉的是正一玄坛赵公明元帅,吸引了无数善信前来礼拜,而其劝化的意义也深入人心。财神的造像,左手执元宝,以示财富为天下之公有,人皆可得;右手执钢鞭,以示人若取不义之财,必遭天罚。这说明,道教肯定积累财富的必要性和正当性,“发财”完全可行,但追求财富一定要以正当的方式,“生财有道义为先”,如不然,则会挨财神老爷的鞭子,受到天道的惩罚。

有了钱,怎么花?这是一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却也是千百年来一直争议不休的问题。其实,对于怎样花钱,《道德经》里有明确的答案“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富裕的一方赈济亏损的一方,或者说帮助受灾的一方,这种社会财富分配方式是合理的,所谓“天之道”也。这极大地保证了社会公平,财富非一人一家可私有,惟有周流天地,财富的运行才符合天道。


人们需要创造财富,也需要学会做财富的管理者,把财富恰当的用之于社会。”发财”之后,也是一个积功累德的好时机。“点夜灯以照人行,造河船以济人渡”,道教很多劝善书中列举的善行,都需要财富的支持。正是在利益他人、利益社会的过程中,财富发挥了最大的效用,用做公益慈善是财富的最好归宿。


26
2 月 2019
【道教养生】鸣响我们的“天鼓”,保肾补益更强身

“鸣天鼓”是一种流传已久的道家按摩保健法,意即击探天鼓。该法最早见于长春真人丘处机祖师的《颐身集》,原书这样描述:”两手掩耳,即以第二指压中指上,用第二指弹脑后两骨做响声,谓之鸣天鼓(可去风池邪气)”。

肾开窍于耳,肾气足则听觉灵敏;耳通于脑,脑为髓之海,髓海赖肾的精气化生和濡养,肾虚则髓海不足,就易致头晕、耳鸣。鸣天鼓则通过掩耳和叩击对耳产生刺激,达到调补肾元、强本固肾的功效,经常做鸣天鼓可对头晕、健忘、耳鸣等肾虚症状均有一定的预防和康复作用

所谓”鸣”,就是把双手劳宫穴放到双耳上,用食指轻轻叩击头部的玉枕、风池、脑户等穴位时会听见格外响的声音,就像有什么在鸣击自己的头部。做鸣天鼓时,双手将耳朵完全覆盖,它就不能收声,不能靠空气来传声了。声音就靠骨头传声为主,食指敲打枕骨,内骨传声,此时我们听到声音就跟敲鼓一样。因此,一定要以耳部所能承受的程度来决定敲击的强度,不可过强,一般敲击20~40下就行了。需要注意的是,有中耳炎或鼓膜穿孔的朋友不适合做鸣天鼓这样的保健活动。

做鸣天鼓,于酉时(17时—19时)最佳。酉时肾气充足。同时,在练习时要求顶平项直,这样人体的经络及肾气才可得到调理,督脉得到疏通。督脉贯脊属肾,肾藏精,为元气之海,与人的生长代谢息息相关,因此,补益肾气有利于延缓衰老,延年益寿。


25
2 月 2019
【上海故事】方浜,洋泾浜,说说上海的“浜”

“浜”这个字,你会读吗?“浜”多见于江南地名,读作(bang),意为小河道,江南一带特别是上海带“浜”的地名有很多,譬如沙家浜、方浜、肇嘉浜、洋泾浜、陆家浜等等。

上海城隍庙坐落于方浜中路,而这条路就由方浜填筑而成。方浜原是老城厢北半部一条贯通东西的大动脉,承担着引水通潮以供汲饮、洗浣、航运的重要功能。方浜穿过小东门旁的水门和城外的集水浜(现在的东门路)相接,一直向西流到西城墙脚下,《同治上海县志》有记载;“方浜一支从香花桥北流,名为侯家浜(现在的候家路),再北折而东(现在的福佑路),过北香花桥、安仁桥,至福佑桥而至”,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方块,因此这条浜名为方浜。

在这个方块里有城隍庙、岳庙、豫园、沉香阁等著名游览胜地,城隍庙里的荷花池也是它的水。而浜南有县衙、咸丰以前还有文庙,所以当年这条浜真是风光无限;人们可以在黄浦江过集水浜乘船进水门,泛舟方浜一直到城隍庙大门前庙前街上岸。然后“白相城隍庙”;进香、购物、小吃,还可以经长生桥、如意桥或陈士安桥跨过方浜到县衙办事,到文庙求圣人保佑高中。在以船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时代,这条浜犹如现在上海最繁华的交通要道,堪称老上海县城真正的母亲河。

除了方浜之外,在上海乃至整个华人圈有一条“浜”堪称举世闻名,但它并不以河流本身出名,而是得益于一句戏称“洋泾浜英语”。

洋泾浜原本是上海黄浦江一条支流的河名,虽是一条不起眼的小河浜,却四通八达。1845年到1849年间,上海地方政府宣布将洋泾浜作为英法租界与华界分割的地理标志。从此,本来默默无闻的洋泾浜成了颇受瞩目的上海两租界的界河;而“洋泾浜”(或“洋泾”)一词,则一度用作租界的代称。

当时随着大批从事经济掠夺的英商涌入,在没有共同语言而又急于交流的情况下形成一种“商业英语”,华人称其为“洋泾浜英语“。洋泾浜英语主要特点就是以当地母语为主,夹杂许多英语词汇,属于不同语言人群进行联系的混合语言。

至上世纪20年代后,洋泾浜填筑成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由于上海经过正规学校训练的英语人才已不少、大批留学生从海外回国,加之懂中文的西人越来越多,“洋泾浜英语”开始式微。然而时至今日,“洋泾浜英语”在普通市民中仍有影响,如习惯称一种开在屋顶上的天窗为“老虎窗”(roofwindow),称处世能力为“腔势”(chance),称无正当职业而以乞讨或偷窃为生的游民为“瘪三”(begsay)等。如今,洋泾浜那弯曲的流水和狭窄的桥梁早已无迹可觅,但“洋泾浜”三个字还经常出现于人们的口中,被用来借指不纯粹的外语或方言。

方浜和洋泾浜,同为河流,又同被筑路,在城市历史和文化中代表了一中一西,一华一洋,恰好是上海这座城市独特魅力的完整写照。


24
2 月 2019
【洞天仙境】“天台山”:也许你去过,但没念对它的名字

“天台山”的鼎鼎大名为世人所熟知,但你知道吗,天台应该读(tai音“胎”)。

天台山位于浙江省中东部,隶属于台州市下辖天台县。素以“南宗祖庭、山水神秀”享誉海内外。天台山有仙山之称,其道教历史渊远流长。

在古代,修仙之人常常以“桐柏山”代称“天台山”,这座仙山有着悠久的道教传播历史,桐柏宫作为山中道观享誉天下,曾出现过许多对中国道教史有着重大影响的高道。周灵王太子晋曾修道于此,道成后被封为右弼真君,号天台山主,是桐柏宫第一代祖师。三国两晋时的葛玄和葛洪仙师都曾在桐柏炼丹,东吴国主孙权为葛玄在此建桐柏观,以“桐柏”为道观之名即始于此时。

到宋朝时,出生于天台的紫阳真人张伯端曾经在桐柏宫修炼,创立了金丹派南宗。桐柏宫成为南宗的祖庭,在道教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吸引不少道人来此修炼,如陈抟老祖的传人张无梦即曾来此修道。所谓“天下丹功出桐柏”,这就归功于张伯端所著的《悟真篇》的问世,将仙家秘传的养生长寿之法公诸于众,也使普天下道俗修真开始有了理论依据。

如今的桐柏宫在现有基础上,按照历史风貌重建,重建后规模宏大,殿宇众多,配套设施齐全,宗教文化功能完备,建有法坛、养生院、道学院、修真茅篷等部分,将汇集道教修行、道、法、术各个层次,并在文化、艺术、养生、旅游方面一体化全面发展,重现历史的辉煌。

交通:上海出发,沪杭高速——杭州绕城高速——杭甬高速——上三高速——天台出口

上海长途客运南站直达巴士亦可前往浙江天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