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t Blog Type 1 (Full Width Image) and Sidbar

01
2 月 2019
【春节话民俗】过大年 赶庙会

提到过大年赶庙会,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拿上海来说,早在开埠以前,城隍庙作为信众礼神敬神的皈依处,同时也成为了百姓民众都喜欢游玩的休闲好地方,便源自城隍庙周围形成的良好庙会氛围。

例如:这里有园林可供观赏、有商铺方便采购,还有琳琅满目的江南小吃等等,在宗教含义之外,俨然是当年可满足大众吃住行游购娱的“商业中心”,所以,直到今天,上海人在春节期间一定都会来城隍庙逛一逛,回忆回忆老上海的年味。

某种意义上,上海城隍庙及其周边的豫园商业区代表了上海的历史与传统,是海派文化的一个载体,也因此被誉为上海滩旅游的名片。

各地春节赶庙会的习俗也都与上海极其相似。

春节来庙会逛一逛,既为家人祈福保平安,为自己许愿得好运,还能看戏、淘货、品美食,又锻炼了身体、开阔了视野,而且还能增长见识,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直到今天,赶庙会也都是中国最为传统的庆祝春节方式之一,尤其是这个赶字,含有从一个庙会再前往另一个庙会之意,可见在从前,赶庙会是春节期间大众尤其喜爱的一个风俗习惯。

旧时,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是我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顾名思义,庙会的形成和发展以“庙”为前提,即宗教信仰文化是庙会形成的基础,以此吸引大量香客信士礼神进香,进而衍生出商业周边的繁荣。

一般来说,凡是庙院宽大、庙外宽敞,并处于四通八达、人口较为稠密之地,则庙会的辐射面广,规模也更大。

在远古时代,祭祀是人们生活中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在敬奉神明和祭祀祖先的过程中,人们聚集在一起,集体开展一些活动,如进供供品、演奏音乐、举行仪式等,这种敬奉神灵而产生的集会可以看作是后世庙会的雏形。

每逢庙会,四面八方前来的信众加上赶庙会看热闹的人们,便构成了庙会人山人海的热闹场面,一般大型庙会都有数以万计的人参加,方圆几百里内远近闻名。

在今天,一年一度的各地春节庙会,把浓浓的年味统统化为暖暖的记忆,我们怀着一颗美好的心,赶庙会中,敬天地神明,看香烟袅袅,想人生冷暖,赶来赶去,走前走后,何尝不是在寻找一种生命的洒脱和逍遥?


31
1 月 2019
【春节话民俗】门神贴上门 全家保安宁

腊月二十六,距离春节越来越近,很多朋友已经踏上返乡的路。

“春运”,“返乡过年”是中国以及华人世界所独有的文化现象,近乎以民族迁徙式的壮举谱写着男女老少回家过年之歌。

回家,意味着对根的追寻,不管是“上坟祭祖”、“乡土重迁”还是“荣归故里”、“落叶归根”,都是咱们中国人的乡土情节,无论走出多远,归来依旧少年,家在,根就在,根在,思念就在。

家,始终是我们心底一个自带温度的词汇。

在道教信仰中,除了前几天讲过的灶神被称作家庭保护神外,更有为每个家庭专司守门护卫之神,也就是门神。

每逢春节,人们喜欢将门神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邪避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中国民间深受欢迎的家庭守护神。

在道教神仙体系中,最早的门神是传说中能捉鬼的神荼、郁垒。

相传在上古时,有神荼、郁垒俩兄弟,他们住在东海度朔山上,山上有一棵桃树,树荫如盖。每天早上,他们便在这树下检阅百鬼,如果有恶鬼为害人间,便将其绑了喂老虎。

后来,人们便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荼、郁垒的画像,挂在门两边用来驱鬼避邪。

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琼(字叔宝)和尉迟恭(字敬德)所取代,这两位门神可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代名将,也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武将门神。

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果然夜里也同样安宁,从此,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影响最大的门神—秦琼和尉迟恭)

如今,随着社会发展和意识形态的进步,尽管人们仍延续着“贴门神”的习俗,但与古时相比,其意义更进一步,除了祈求门神护佑外,更表达的是一种对平安幸福、美满团圆的向往与追求。

小贴士:信众于春节期间在城隍庙请得的门神,可于年末请下送至庙内,城隍庙于每年腊月廿四启建酬神道场,由道众诵经行科,酬谢门神一年来守卫家宅之神恩。


29
1 月 2019
【春节话民俗】二十四除尘日,扫一扫心里心外的灰尘垃圾

腊月二十四,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春节前大扫除时刻。

汉语中,“尘”与“陈”谐音,所以在汉文化认知中,二十四、扫房子这一春节民俗有着“除陈布新“、”革旧迎新”等涵义,以打扫房屋角落灰尘的外在形式来达到要把一切“厄运”、“晦气”统统扫出门的目的。

这实际上也反映出任何民俗的内核,都是民众为了祈福禳灾,向往美好生活的祈求与愿望。

在腊月二十四大扫除这一民俗的形成上,与道教密不可分。

一种说法是因为“家庭保护神”灶王爷已经在前一天腊月二十三时上天汇报工作,因家中暂时没有神明而不用担心冲犯,自然便可以趁机搬移物件来个彻底大清扫。

第二种说法是传说很久以前,玉皇大帝为了使人间百姓向善除恶,就命令三尸神常驻人间,让他在言行不端的人家墙壁上刻画记号,以便惩罚,但殊不知,在道教众多神仙中,三尸神是个奇特的例外,他尤其喜欢阿谀奉承、搬弄是非,常驻人间后便经常在玉帝面前造谣生事,诬告百姓,把人间描述得丑陋不堪。

善良的灶神了解这个情况后,便托梦给百姓,让大伙在春节前把房屋打扫干净,好去掉三尸神刻画的记号。果然,百姓们在春节前打扫房屋后,在新的一年里,事事称心,时时如意,三尸神再也不能诬告人间了。

于是,腊月二十四大扫除的这一习惯就逐渐约定俗成。

在打扫室内灰尘,扫除晦气霉运之时,我们道教徒也应注意适时扫除内心中的压力和负面情绪。

生活节奏越发变快的今天,我们每个人都时刻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很多压力,由此引发内心的焦虑、急躁甚至不平等种种负面能量,时间久了就好比房屋里的灰尘越来越多,最终会从灰尘变成垃圾,更难以下手,无法打扫。

这种垃圾堆久了,于己而言,身体容易出现各种疾病隐患,对人来说,容易引发不必要的口舌争端,极为不可取。

打扫房屋的有形灰尘可以用扫把,那打扫内心中无形的灰尘乃至垃圾又该用什么办法呢?

首先是坚持正信正念,以道经师三宝为根本,以戒律为人生修行之梯航。其次是多持诵经典,尤其是《道德经》、《阴符经》等,并注重知行合一、身体力行,凭经典中蕴含的智慧积极面对生活,最后是在生活中多培养兴趣爱好,多结交朋友,多帮助他人,舒缓压力同时又能健康心态,强大自我。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二十四,除尘日,适时打扫打扫内心,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28
1 月 2019
【春节话民俗】南北方小年有差异 天地间神恩无厚薄

转眼间,腊月二十三到来,在北方民俗中,今天又被称为小年,小编是东北人,闭上眼,就能感受到,从今天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一大波饺子排着队伍即将靠近的震撼。

北方人对饺子的执念,南方人无法理解,曾经有朋友问我,北方为什么春节要吃饺子?

我严肃地想了想:不,北方人不仅仅春节吃饺子,是任何节日都会吃饺子。

但比吃饺子更重要的是送灶神上天,也称祭灶,这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道教民风习俗。

在道教中,灶神的正式称谓为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民间又称灶君,灶君司命等,传说他老人家每年腊月二十三晚,上天汇报,正月初四日再返回人间。

在天庭的数天时间里,灶王爷向玉皇大帝禀报的内容主要就是一年来所在家庭的善恶,以便玉皇赏罚臧否,由此可见,灶王爷在神话传说中神职虽然较低,却“县官不如现管”,与每个家庭都息息相关,所以常被视为家庭的保护神。

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上至皇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对灶神毕恭毕敬,官方祭灶这一习俗也一直延续到清代。

与北方不同的是,在南方,通常祭灶是在腊月二十四,也就是延后了一天,同时,小年也并不单单指腊月二十三,而是有多种说法,例如腊月二十四、大年夜前一天甚至是正月初五或者正月十五。

除了祭灶这一南北共有的道教民俗外,民以食为天,南方过小年也同样有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惯,例如灶糖、米饼、糖瓜、年粽等等。

时至今日,灶台和祭灶已悄然退出了城市居民的生活,但在不少城郊和农村地区还随处可见。小年,留给我们的似乎只剩下了饺子、灶糖这些传统美食。

实际上,不仅仅是小年,即便是除夕大年夜,在选择多元化和快节奏生活的今天,都让我们常常有种错觉,那就是都市里的春节,还仿佛没有山沟沟里的小乡村更有年味。

或许,年味越来越淡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遗弃了太多的民族信仰和仪式感,信仰和仪式感代表着我们内心的重视,找回年味,就得重新找回这种敬重的心态。

腊月二十三,不管身处南北,是否是小年,还请别忘记道教神灵灶神即将上天言好事,待得春节后,还要下界保平安。

南北方小年有差异,天地间神恩无厚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