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t Blog Type 1 (Full Width Image) and Sidbar

03
12 月 2018
【道教养生】很少人知道的道教养生秘法——揉“地筋”

清晨漫步,街边公园里随处可见刚刚慢跑完正压着腿的阿姨叔叔们,压腿就是我们最常做的一个拉伸运动。

现代医学证明,拉伸运动能够有效增强身体柔韧性和收缩肌肉的力量,对运动后身体的放松起到很好的作用,同时拉伸运动又能促进身体血液循环,有着很好的强身健体和保护肌肉作用。

而在道医和中医中,拉伸运动也可以称为拉筋。筋是什么呢?筋就是人身体上的韧带、肌腱部分。

《黄帝内经》上说:“肝主筋”,很多病症,说不清原因,但都可以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从筋论治。常常拉筋,对很多疾病都有防治作用,如强直性脊柱炎、腰脊间盘突出、失眠症、脑血管疾病、帕金森、性功能障碍以及肝部和前列腺疾病等等。

所以《黄帝内经》中明确记载:骨正筋柔、气血自流,筋长一寸、寿延十年。

说过拉伸运动也就是拉筋的重要性后,下面小编告诉您一个已经很少人知道的养生小法门——揉“地筋”。

顾名思义,“地筋”自然在身下,离地不远,其实它指的就是脚下面的那根筋。

把脚抬起,将脚底面向自己,把足趾向上翻起,就会发现一条硬筋会从脚底浮现出来。按摩这条硬筋,把它揉软,会有神奇的功效。

通常脾气急躁的人,这根筋就比较硬,用拇指按一下,就像琴弦一样。而这条筋相对软弱无力,塌陷不起的人通常肝气不足,血不下行。

还有的人虽然这根筋很粗大,揉起来却毫无感觉,也不坚韧,这种情况多中老年男性比较常见,造成原因多为年轻时脾气急,肝功能较强,但由于酗酒、忧虑等诸般原因,导致现在肝气衰弱。

不管上述哪种情况,常揉按这条“地筋”都会调理肝功,显著提高人体的解毒功能、消化功能和造血功能,而肝作为人体重要脏器,对于全身的健康作用毋庸置疑。

具体如何揉“地筋”呢?

可以左右两腿相互抬起置于另一条腿上,然后顺着“地筋”的方向上下按摩揉搓,最初会有痛、麻等感觉,等感觉消失筋已经柔软时即可,也可以固定次数,如揉按一百次等。

常坐办公室的朋友们,也可以在身体端坐后,抬高双腿,脚趾用力上翘,使足底产生拉伸,同样也会有效果。


24
11 月 2018
【走进道教】王羲之、顾恺之、祖冲之他们背后的大秘密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漫漫历史长河中一朵亮丽的浪花。

其时,名士们为人自信、不滞于物、风流潇洒、不拘于礼,常独立特行,又颇喜雅集。

这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也被时人推崇,而不拘礼法,清静无为,洒脱倜傥和纵情山水这些魏晋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至今还深深影响着历朝历代的知识分子。

如果从南华真人庄子的逍遥角度来看,或许魏晋名士们才真正合于大道,所以,学术界历来都有将魏晋名士列为道家人物代表的说法。

在很多魏晋名士中,例如王羲之、顾恺之、祖冲之等人,令人好奇的是他们名字都有一个“之”字,尤其是王羲之和顾恺之,一个儿子叫王献之,一个亲爸叫顾悦之,难道都不需要避讳吗?

原来,他们背后都有一个大秘密。

这个秘密当然不是小编考据出来的,而是现代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

陈先生在论文《崔浩与寇谦之》(《金明馆丛稿初编》三联书店2001年版)中破译了这一文化谜题。

(陈寅恪先生)

即众多魏晋南北朝之际的士人们用“之”字做名而毫无避讳是因为他们都是道教徒。

据考,王羲之、顾恺之、祖冲之他们的家族都笃信祖天师所传天师道,也就是早期道教,这个“之”字类似于一个宗教印记,被时人在名字中代代传承。

还拿王羲之举例,他儿子中除了大家都知道的王献之外,其余四人分别叫王玄之、王凝之、王徽之、王操之,就连孙辈中还有王桢之和王静之。再进一步查证,王羲之家族也就是琅琊(山东临沂籍贯)王氏至少在十代内,都有人名字中含“之”字,根本不讲避讳。

不只如此,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琅琊王氏外,当时的很多名门望族,如琅琊颜氏、范阳祖氏、东海徐氏、山东孔氏、南阳范氏等,也都出现了父子同“之”、祖孙同“之”、兄弟同“之”的现象。

(王羲之书成换白鹅)

由于这些名门望族的影响,代表道教的“之”字尤其受青睐,地位高者,权力大者,特别是当时的显阀士人,名字里往往都带一个“之”字,一时之间成了时代精英们的标志和荣耀。

除了上述这些历史名人外,同时期还有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著名将领刘牢之、高道寇谦之等,名字里都未离开“之”字。就连当时的皇族对“之”字也情有独钟,如司马皇室中有司马休之、司马景之、司马柔之等,梁武帝萧衍的父亲也叫萧顺之。

可见,道教在当时贵族阶层中影响之深之远。

同“之”字相同,还有一些文字也常被道教徒命名时选用,如“玄”“灵”“子”等,沿用至今。

知晓魏晋古人这个大秘密后,您是不是对道教又有了一些新认识呢?


22
11 月 2018
【走进道教】今天是西方感恩节,可你还记得传统节日下元节吗?

11月22日,随手打开百度搜索万年历,屏幕上用红色字体醒目标注着感恩节三个字。

近些年,西方节日一直盛行,即使不了解其内涵也不影响我们消费节日本身,但随着本土化发展,往往西方节日原有的涵意都在我国潜移默化地发生了改变。

甚至可以说,所有西方节日都被国人当成了情人节。

这既是西方节日的无奈,也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悲哀。

在盲目消费西方节日同时,更遗憾的是我们逐渐忘记了很多本属于中华民族的节日记忆。

如果用数典忘祖、崇洋媚外来形容我们的遗忘,太过尖锐,但如果说邯郸学步和东施效颦,也许刚好恰当。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鲁迅先生百多年前的声音至今仍振聋发聩。

今天,既是西方感恩节,同时也更是咱们传统节日——下元节。

下元节,源自道教三官大帝信仰,与上元节(正月十五)、中元节(七月十五)共同构成了三节,其中上元灯节,天官赐福;中元鬼节,地官赦罪;下元节则是水官解厄的日子。

解厄,顾名思义,厄多指困苦不幸的遭遇,解厄就是脱离厄运,解救危难的意思。

在《中华风俗志》这样记载:“十月望为下元节,俗传水宫解厄之辰,亦有持斋诵经者。”,古代又有朝廷每逢下元节这天禁屠和延缓死刑执行日期的规定。如宋吴自牧《梦粱录》记:“(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宫观士庶,设斋建醮,或解厄,或荐亡。”。

如今,每逢下元节这一天,各地道观大多会设坛供斋蘸神,信众们也常会以参加法会的形式来享祭祖先和祈愿神灵,以摆脱厄运、祈福禳灾。

传统习俗里,国人参加法会或以香烛等形式祭奉祖先的行为,常被迷恋西方文化的人指责为迷信,其实这种指责是无意义的,我们华夏民族祭奉祖先的实质内核为感恩,也就是缅怀先辈,纪念故人。

袅袅的香烛又和西方文化中墓碑前的那一束鲜花有何区别呢?

每一个节日背后,都是一种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下元时分,庙观徐徐香火中,

虔诚的信众们始终相信,

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正如人生总会有不期而遇的温暖,

和生生不息的希望。


21
11 月 2018
【走进道教】拜完太岁后为何还要谢太岁?

如今,春节期间,迎财神、拜太岁等道教传统已经成为沪上居民重要年俗之一。每逢年节,上海道教各个庙观中都人山人海,信众们的虔诚也仿佛与处处弥漫着的香烟般,充盈左右。

诚能感天地,诚能动鬼神。

戊戌年十月十五下元节即将到来,又到了上海城隍庙谢太岁的法会时间,今天小编就和您说一说,拜完太岁后为何又要谢太岁。

谢太岁,顾名思义就是感恩神灵,感谢太岁神在这一年里的护佑。

在道教信仰中,每年都有一位轮值太岁主管世人在全年里方方面面,但依人的生肖会有邢、破、冲、害等冲突关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犯太岁。

在犯太岁时,人们通常会遭遇一些莫名其妙的口舌是非甚至身体、事业方面出现问题等,拜过太岁并心怀善念践行善行,信众们在这一年里能够平安顺利度过,是离不开神灵保佑的,而来庙观参加谢太岁法会正是为了感恩值年太岁星君及本命星君一年的神恩护持。

谢太岁与我们在春节期间拜太岁是一个承接的关系,有些类似于我们在神灵前许愿和还愿。

道祖太上在《道德经》中开示: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此处善人并不单单指善良之人,而是指不违背道,行事合道的人。

个人的祸福吉凶虽然是自身及累世承负而来,但神灵常有慈悲心,以法度人,当我们许愿祈求神灵护佑时,神灵会依据个人福报累积等进行考证,最终来判定赏罚。

如果我们自身一直善良正直,坚信大道,多积善业,是个太上所说的“善人”,便自然能在神灵判定和加持下心愿达成。

当心愿达成后,我们再来到神灵面前,感恩神灵使自己道心坚定,誓愿不退,得以实现目标,这个过程就是还愿。

同时我们也要清楚,许愿还愿并不一定局限于物质方面,例如许愿是今后尽自己能力帮助大众,那所还的愿就是做个好人善待他人。

回到谢太岁上,拜太岁就如许愿般祈求值年星君和本命星君护佑,而谢太岁也同样如还愿时的对神灵感恩。

这既是人神间一种沟通方式,也是一种庄重的承诺。

所以,拜过太岁的您,农历十月十五中元节,该来谢太岁啦!

本庙将于农历戊戌年下元节期间(2018年11月22日至2018年11月24日)依例举行“下元节•谢太岁酬神祈福法会”,参与法会之信众,须将正月在本庙所请的太岁文疏送至庙内,配以金箔、锡箔、元宝一并焚化,送文上天,以酬谢太岁神一年来的护佑之恩。

信众来庙参加“下元节•谢太岁酬神祈福法会”一律“经资随缘”,以践行道教“众生平等”之理念。

信众参与法会,即日起可于每日8:30至16:00前来城隍庙客堂登记。

地址:方浜中路249号城隍庙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