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t Blog Type 1 (Full Width Image) and Sidbar

22
9 月 2018
【悟道思理】《清静经》告诉我们:放不下才会活得累
你活得累吗?

现代人普遍活得很累,面对各种压力,当我们有十分在乎时,会带来十分的压力;而当我们有一百分在乎时,就会带来一百分的压力;当这种在乎超过一百分时,我们就会被自己制造的在乎彻底压垮。

或许有人会说,我们无论在社会上还是家庭中,都有各种身不由己的责任,随便一句“放下”,不是不负责任吗?须知,不贪恋不等于不努力,而是在积极努力的同时,不被最后的结果和成败冲乱心智。

那么,怎样才能既努力,又不贪恋是非成败呢?

放下:简单二字不简单

《清静经》中找答案

世间常有一个个为情所困、为欲所扰、为爱而恼的面孔。他们衣食无忧但却眉头紧锁,他们学富五车但却进退失据,他们踌躇满志但却感到一事无成。他们常常自己感叹:“我活的太累了。”是什么剥夺了他们的快乐、他们的幸福?是什么让他们这么累呢?

其实,境由心造,“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有的人不堪其忧,也有人不改其乐。做好自己的事,管好自己的心,生活本身就是这么简单,所以,《道德经》里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清静无为,潇洒自在从来不是什么难事。《清静经》里也说的明明白白:“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观空亦空,空无所空”,坚持努力的同时,能够看破是非成败的外在,直指内心,做到“放下”的人,又怎会心灵无处停歇,终日苦恼呢?

清静之美

清静还是生活的实用指南

《清静经》里说“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明道德”,追求这样的清静,还是我们生活的实用指南。

人最矛盾、最痛苦的时候往往是他当面临选择的时候,真是左右为难,不知所措。其实,这其中的种种困惑,很多时候是我们的私欲在作怪,因为,再繁难的事情也有它解决的正确途径。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每到这时,不妨试试放下自己的种种私心杂念,以一颗清静的心来面对抉择。

尝试用清静的心态来作人生的选择题也很简单:当面临多数人与少数人利益冲突时,以多数人的利益为重,因为多数人的利益大于少数人;当面临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冲突时,以国家的利益为重,因为没有国,就没有家;当面临晚辈与长辈的利益冲突时,选择以长辈的利益为重,因为是长辈养育了我们。如此,“清静以为天下正”的美好愿景就能实现。

《清静经》是生活的实用指南


21
9 月 2018
【走进道教】常持诵道教经典的四种人,你是哪一种?

在道教信仰中,我们常说皈依三宝,也就是道宝,经宝和师宝。

三宝中,道宝为宇宙大道,是万物本源和变化发展所依循的自然法则,经宝则为天尊垂训,结成三洞真文,为我们后辈修道者指引迷航,所谓“经者,载道也”,师宝就是指我们修道的引领者,传道授业解惑之人。

皈依道经师三宝,为道教信徒学道修道的开始。

其中,信徒们皈依经宝的一个常见办法,就是不断持诵经典,以求最终达到读经明理,知行合一等美好愿望。

但常常持诵经典就一定能够达成这个愿望吗?

曾经听过一位老修行开示,他告诉小编,持诵经典的人,其实往往分为四种。

第一种,叫做经旁人。

指刚刚接触道教信仰的信众。此时信仰并不坚定,偶尔翻翻经典,但内心却认为经典太过咬文嚼字,难懂其意,不存恭敬心,常常看到经书就头疼,一旦听见有人诵经,心里就莫名烦躁。

其实这类人,最大的问题出在内心的不清静,“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心里若不清静,诸多烦恼困惑自然而来,又怎么能安心读经?

所以,此类人叫做经旁人。

第二种,叫做经下人。

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遇到经下人,所谓经下人,就是心存敬意,时常礼拜道经师三宝,对待经宝也是恭敬有加,但在诵经时,却不注重探寻经中所述含义,而只知道照本宣科,盲目跟读,还自诩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殊不知,如果一篇经文不了解其中真意,即使能倒着背诵下来,又有何意义?又能给我们的信仰增加何种帮助?

第三种,叫做经中人。

在道教这种强调实修的宗教信仰中,经中人指的就是能够信受奉行,按经中所示所指来修道证道的人。

能够做到经中人,生活中已经不太常见,毕竟人有七情六欲,很难时刻做到依经典亲历善为,但可以试着时刻保持宽容清静的心,以微笑积极面对每人每事,做经中人,以经典为戒尺衡量自身行为,应是我们普通道教信众在红尘中修行的目标。

第四种,叫做经上人。

在道教修行中,有所谓借假修真一说,也就是说当修行到最后时,形神俱妙,与道合真,自己就是大道的化身,举手投足间都符合天地自然。

此时再看经典戒律等,都只是为了让我们悟道成道的介质。

就好像在大海上驾船行驶,经典戒律就是我们的船,而真正得道证果后,就是登上了岸,那时,又何必抱着船不放手呢?

离经去假,已成真人,经上人是也。

那么,问题来了,读经的你现在是第几种人呢?


20
9 月 2018
【邑庙轶闻】上海城隍尊神是什么“级别”?

上海城隍尊神的大印,上面刻有“上海县城隍显佑伯印”几个大字。此枚大印为清康熙二十九年二月初七日江西龙虎山第五十四代天师张继宗大真人特颁于上海城隍庙,用来弹压一方魑魅魍魉,极为珍贵。大印中,“显佑伯”为上海县城隍的级别名称。包含“显佑伯”在内,全国各地的城隍神都有一套固定的级别规范。

上海城隍大印简介

上海城隍开道牌

祭祀城隍,古已有之。城隍信仰在唐宋时期得到发展,元代时,因道教风行,城隍信仰空前发达,城隍神的主要职责范围也明显扩大,开始“司分善恶,部领山川”,主管一地的平安。

明朝初年由官方制定了详细的城隍祭祀规则,当时的京都(南京)的城隍被封为“承天鉴国司民升福明灵王”,北京的城隍被封为“承天鉴国司民显灵王”,不同城市的城隍神都有明确级别:开封、临濠、太平、和州、滁州五府城隍神都封王,是正一品;其他府城隍称威灵公,为正二品;州城隍称灵佑侯为正三品,县城隍称显佑伯为正四品,与当地的主官级别相当。后又将北京、南京的城隍封为“都城隍”。

北京“都城隍”杨椒山

青浦“县城隍”沈恩

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上海县立,辖于松江府。上海县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县域约今吴淞江故道以南市区、青浦县大部、闵行区大部、浦东新区大部和南汇县。明朝时期的上海县,已成为江南地区重要的一块行政区划。上海城隍尊神秦公裕伯,于洪武年间被封为县城隍品级“显佑伯”。

上海城隍尊神品级为“显佑伯”

明清两代城隍信仰的内容继续丰富。各地盛行城隍巡城的风俗,此时城隍神已成全能型神 ,主管祈晴求雨、驱除兽患、警示监督、社会治安、安抚孤魂野鬼、劝善止恶、判断讼狱等,这些神职代代相传,成为如今城隍信仰的核心。

知晓城隍尊神的“级别”,您会对悠久历史的城隍信仰有更深的认识。


19
9 月 2018
【悟道思理】《道德经》宝藏:提高情商“金五条”

情商,是现代人生活必备的能力之一。懂的有效管控自己的情绪、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为人处事才会顺遂,并给自己的成长提供更多的帮助。

为人处事之道,既要学会做人,也要学会做事,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妥善处理是人生的重要课题。品读《道德经》,可以发现很多提高情商的秘籍:

成就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里形象地说明了大小这对矛盾的量变到质变关系。成就一项伟业,都需从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努力前行。抱持远大理想而又不愿从细微开始付诸实现,那便是无意义的空谈。

持之以恒,目标始终如一。“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一般人做事,常常是在快成功时却失败了,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做事越接近成功越困难,越要认真对待,只有在任何情况下都像刚开始一样谨慎努力,才能不遭受失败的厄运。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用了27年的时间,三次改写,才最后成书,正是“慎终如始”的信念支撑他完成了这一部旷世巨著。

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一个人要成就事业,一是要反对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二是要力戒逞强、逞能、逞勇。不固执己见,就能把事物看得分明;不自以为是,就能把是非判断清楚;不自我夸耀,事业才能有成就;不自高自大,才能担当领导。“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谦虚谨慎,就能事业有成;自高自大,做事必败。

立身淳厚,抛弃虚华。做人要大气。“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可以概括为:处厚不薄,处实不华,意为抱朴守拙。抱朴:保持自己纯真朴实的本性;守拙:坚守鲁直憨厚的本性。总之,做人要不世故,不圆滑。做一个“老实”人,才能最终在碰撞激烈的当代社会中站稳脚跟。

“贵身”:生命高于一切。“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以托于天下”,情商的终极境界,就是以爱护自己身体的态度来正确处理生活中名利带来的纷扰。古人说“重生者则轻利,重利者则轻生”,追逐名利,弃身而殉物,绝不是一个高情商的人愿意去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