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t Blog Type 1 (Full Width Image) and Sidbar

27
8 月 2018
【走进道教】从延禧宫这座“西洋烂尾楼”简单聊下道家五行生克

这段时间,争议颇多的于正凭着《延禧攻略》收获了一波尊重,果然只以成败论英雄。

今天不聊电视剧,而是借机聊聊道家五行生克。

通过《延禧攻略》,我们知道延禧宫现如今是一座不伦不类的“西洋烂尾楼”,还叫个很好听的名字,灵沼轩,又俗称水晶宫。

说其不伦不类,是因为其采用西式建筑骨架,与整体风格迥异。不过这样的与众不同也给延禧宫拿下了紫禁城内多个第一名:第一座和唯一一座西洋风格建筑,更是紫禁城内仅有的一座“烂尾楼”。

(今日延禧宫)

然而,烂尾楼名字虽然好听,可终究随浩浩荡荡的历史大势奔流而去,时至今日也未建成,想必也不会有建成的那一天了。

可延禧宫为何采用这个奇奇怪怪的建筑样式,而且名字又都和水有关呢?

原来,历史上的延禧宫同学有个坏毛病,就是脾气暴躁,火气大。

在紫禁城众多建筑中,延禧宫火灾最多,尤其是在道光25年时,一场大火将这里烧的干干净净。

(延禧宫同学常年这个状态)

后来,历代领导们都想重修,到隆裕太后时,据传有通堪舆者指出,延禧宫位于紫禁城东南角,是离位,属火,所以容易起火。

于是隆裕太后决定按道教五行学说相互生克之理,在延禧宫原址上修建了这座命名不离水的建筑,以求天一生水,以水克火。

那为什么采用西式建筑呢?原来五行中西方属金,金又能生水,这是为杜绝延禧宫饱受火灾加了一层双保险。

这其中透露出的道教五行学说和五行生克,可不简单。

古代华夏先民们认为,天下万物皆由五类元素组成,分别是金、木、水、火、土,彼此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这一观点被道教哲学吸收并发展为五行,即包涵阴阳演变过程的五种基本动态:水为润下、火代炎上、金是收敛、木为伸展、土表中和。进而用五行结合阴阳理论来阐述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并二者融汇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思维的框架。

在我国,道教五行学说有极其悠久的历史渊源,除了宗教概念外,在哲学、中医等等方面都影响深远。

而五行相生相克,则是基于五行认识上而形成的理论。

其中,相生,是指两类属性不同的事物之间存在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的关系;具体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而相克,则与相生相反,是指两类属性不同的事物之间相互克制的;具体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时至今日,历代学者对道教五行学说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都有不同的观点,但均无法否定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规范和影响。

或许如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所说:五行思想形成以后,建以万斛狂澜之势,横领思想界之全部。当我们了解道教五行学说的起源与内涵时,也是一种了解中国文化的角度。


24
8 月 2018
【走进道教】七月十五是“鬼节”,农历七月是“鬼月”?

明天就是农历七月十五,就是民间常说的“鬼节”,而整个农历七月,则被称为“鬼月”。诚然,这是民间的一种俗称,但在某些网络营销号的文章里,极力渲染恐怖、诡异的气氛,仿佛这段时间根本就不能工作生活了。

这个节日真的如此可怕吗?今天咱们就来说道说道。

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中元节作为道教节日、民俗节日,时至今日,与除夕、清明、冬至并立,均为中华民族祭祀祖先的重要日子。

历史上,中元节发源于道教,源自于道教的三官信仰。

道教尊崇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并称为三官大帝,他们各有责司,天官为上元赐福,地官为中元赦罪,水官则称下元解厄。

据《元始天尊说三官宝号经》,此三位天帝之名及其职掌为:”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二品赦罪天官,清虚大帝;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阴大帝”,并开示”得道神仙,皆从三官保举;下方生人,但持三官宝号,能除厄难”。

而三官大帝的诞辰即为三元日,也就是上元、中元、下元,分别为农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其中上元节已经逐渐演化为今天普天同庆的元宵佳节,中元节在民间有例如鬼节,七月半等称谓,下元节如今也随着传统文化复兴而被更多国人了解和重视。

道教《太上三元赐福赦罪解厄消灾延生保命妙经》记载,在三元日中,三官大帝要检校世间功罪以定赏罚。

其中地官主管地府,所以在七月,特别是中元节这一天,“地官至七月十五日,即与狱囚地狱受苦众生,除罪簿、灭恶根、削死名、上生籍”。

也就是说,中元地官于七月十五日释放出地府全部鬼魂,并赦免或者减轻他们的罪愆,诸路鬼众都要出离冥界,接受考校。

因此,各地道观多遵循祖制,于这一天例行设醮为地官庆贺诞辰,同时十方善信常出资设斋为祖先求冥福,请地官老爷赦免罪过,早升天界。

某种程度上,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祖先的尊崇,是道教中元节逐渐转变成为民俗传统节日的重要原因。

所以,单纯渲染“鬼节”、“鬼月”的禁忌,刻意营造恐怖、诡异的气氛,不仅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肤浅理解,也是对祭拜祖先和逝者,祈愿“阴阳两利”真诚情感的漠视和亵渎。

中元节赠米

早在古代,就有七月小秋祭祖的传统,讲究孝道的中国人,按例要祭祖,向祖先报告秋成,并用新米等祭供,请祖先尝新,祈求先人护佑,年年丰收,七月的祭祀称为“小秋祭”,也逐渐演化为中元节习俗之一。

自此以后,每逢民俗节庆,道教宫观代天行化,置备米粮,广赠民众,以倡导道门“济世度人”之宗旨。

值此戊戌年中元平安大醮之际,广大善信可于中元节当日到上海城隍庙领取“平安米”,上海城隍庙慈爱功德会会员们也将广赠“平安米”与周边社区孤老,愿赠者、获赠者俱得福报,以求人天同庆,阴阳两利。


23
8 月 2018
【道教养生】处暑:护“神厥”,守阳气
前段时间台风的密集造访上海,温度下降,风雨不止,也许预示今年的高温酷暑渐行渐远了。

今日就是处暑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依然带“暑”字,往往是“秋老虎”天气正持续。然而,“处暑”节气,高温已是“强弩之末”,金秋即将来临。

处暑节气虽还可能有短暂的高温,但此节气过后整体的趋势是天气渐凉,人们也开始从防暑降温逐渐过渡到防寒保暖上来。“春捂秋冻”,是传统的秋季养生观念,这是为了让体温在秋时勿高,以利于收敛阳气,因为热往外走之时,必有寒交换进去。但是,秋季早晚比较凉,要注意适当增加衣服,以保护阳气。夜寝应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秋天要格外注意胃部保暖,以防止秋风流通使脾胃受凉,造成清阳不升,中气下陷,从而避免人产生懒洋洋的疲劳感。

“春捂秋冻”有讲究

看住你的“肚脐”

 “处暑”节气养生的关键是“护阳气”,肚脐保护很重要。肚脐部位的表皮最薄,皮下没有脂肪组织,但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和神经丛。道教医学认为肚脐为神厥,冲任二脉汇聚之地,因此对外部刺激特别敏感。若防护不当,比如晚上睡觉暴露腹部,或者年轻爱美的女士穿露脐装,寒气都很容易通过肚脐侵入人体。如果寒气直入肠胃,就会发生急性腹痛腹泻而呕吐。天长日久,寒气逐渐积聚在小腹部位,寒滞经脉,还会导致各种疾病发生。所以,“处暑”节气就应保护肚脐护阳气。

肚脐为“神厥”之位


22
8 月 2018
【走进道教】“承负观”:天道循环,善恶有应
“承负”思想是道教教义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发展和补充了“善恶报应”的伦理观,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意义,对中国社会的民众心理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对“承负”思想较为系统的阐述最早见于《太平经》。所谓承负可以理解为:今人受到的祸福归结为祖先的行为恶善,同时今人的善恶行为也会使后代得到相应的福祸结果——先人有过失遗其恶果于后代,为负;后人承受先人过失的恶果,为承;代代既相负更相承。同样,前人为善,后人亦有福荫。在这种因果关系下,任何人的善恶行为都会对后代子孙产生影响,而人的今世祸福也都是先人行为的结果。

承负思想的哲学依据是天道循环说,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理一脉相承,不仅是对一个家族内子孙祸福的根源而言,而且还是整个自然与社会的变化依据。

“承负”的体现

天道所决定的承负,可能使人“从事常冤”,蒙受无辜的苦难。那么,怎样才能断止负而免除厄运呢? 唯有行善积德。一方面,人要为后世子孙着想而行善积德,“为人先生祖父母不容易也,当为后生者计,可毋使子孙有承负之厄”(《太平经合校》卷四十)。另一方面,作为自身,如果能行超乎寻常的大功德,也可以断绝来自先人积恶的厄运。

承负思想渊源有自,“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论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教义,这些都可以看作是承负说的思想渊源。但由于人们所看到的社会事实并非完全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对于“善得恶报,恶得善应”的现象,“善恶报应”说难以解释,因此,“承负说”才有了更广泛的认同。

“承负”的当代意义

承负说激励和号召人们从长远着眼,做一个好人,建一个好家,治一个好社会,为子孙后代行善积德,其中隐含了现代可持续发展观的朴素形态。

承负说对于个人品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个人行善除恶,还倡导诚信,警示避免因为个人的不诚信,导致了祸及后世的结果。承负说还强调树立端正的义利观,反对贪念和为富不仁。为富不仁有违天道,在个人善恶报应的延长线上,子孙后代也难逃承负之厄,受到牵累。

承负说还创造性地提出了自然界的“承负”,提醒人们反思与自然的关系,以实现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类不仅应当合理地利用资源,还应当保护自然,承担“为万二千物解承负之责”。这与当今时代所倡导的环保理念有着逻辑上的一致性,可谓道教对绿色发展的一大理论贡献。

综上,行善积德和奉道长生就是世人解决承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