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t Blog Type 1 (Full Width Image) and Sidbar

16
5 月 2018
【道教养生】晨宜练 午宜休

道教医学理论认为,人体的气血运行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尽管锻炼有助于身体健康,也应该分早、中、晚分别安排,否则盲目活动有可能事倍功半。

早晨养生宜“练”。一夜安眠,早晨六七点起床后锻炼身体,可以快速振奋精神,有利于白天的生活和工作。但是运动量不宜过大,最好在中等强度以内。道教医学认为,卯时(5时至7时)阳气生发,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也最高,此时锻炼有利于“储能”和调动“内气”的运行,提高人体的防病能力。

中午养生宜“休”。中午不管多忙,都应该休息一会儿。古人的子午觉,就是子时大睡、午时小憩。道教养生经典《黄帝内经》曰:“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寐”。午时是11时至13时,阳气最盛、阴气衰弱,午时“合阳”需要小寐,如果没有条件睡觉,可以“入静”,使身体平衡过渡。

晚上养生宜“松”。在晚上,人们应该轻松、愉快,晚餐不宜吃得过于丰盛。子时是23时至第二天1时,阴气最盛、阳气衰弱,睡眠最能养阴,睡眠质量也最好。因此,人们最好在23时之前入睡,而且睡觉前不宜剧烈运动。这是因为运动可振发阳气,剧烈运动导致阳气太过,有可能导致“阳不入阴”,表现为难以入睡。其实,在睡觉前用45分钟至1小时放松自己,是夜里睡得好的保障,而睡得好对健康至关重要。总之,要了解自身状况,顺应四时,科学养生。


01
5 月 2018
【正信阅读】劳动节:最好的祝福献给最美的你

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唯有今天是给最美的人准备的节日——劳动节。劳动光荣,勤劳最美,今天最美的人就是千千万万普通的劳动者们。

劳动光荣,勤劳最美

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美。劳动让人类直立行走解放双手,成为地球生物界最为亮眼的一族。劳动,成就人类,改变世界,是造就价值和财富的唯一途径。也正因为如此,古今中外无不崇尚劳动,我们用劳动换取食物,创造价值,推崇勤劳成为民族传统。曾有一句著名的小品台词“劳动者是最美的人”,换来的是全场雷鸣般的掌声。

我国一直都是一个尚“勤”的民族,学生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为座右铭苦读圣贤书,农民以“汗滴禾下土”为生活写照积攒财富,就连皇帝也以“勤政爱民”作为最高褒奖。

不过,如今生产力高度发达,去人工化和机械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很多人开始否认“劳动最光荣”的传统口号,甚至认为仍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就可以被定义为“没本事”,以至于体力劳动者的各项权益受损。

“智能化”也是劳动的成果

其实,头脑和手脚的距离并不远,但是一件事从想到到做到的距离需要的时间却可能是一年、十年、几十年甚至永远。脑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者的价值在于创新,但任何一种创新都需要落实到实际,如果不能落地,想法就只能是想法,永远没有意义。所以劳动是没有差别的,任何一种形式的劳动,任何一个行业的劳动者都是值得尊重和称赞的。

《太平经》有云“人各自衣食其力”,只有通过自己勤劳工作创造的生活才会真正感到幸福,这样的人生才更有意义。幸福在哪里?幸福就在创造生活的智慧里,就在勤劳打拼的汗水里。

 


19
4 月 2018
【国学讲堂】“识人五法”:知人知面也知心

识人用人、选贤任能,是一道千古难题。
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不过,识准和用好一贤并非那么容易,因此古人总结出“识人五法”,面对一人,能够做到“知人知面也知心”。

第一,居视其所亲。看一个人平常都与谁在一起,如与贤人亲,则可重用,若与小人为伍,就要当心。
第二,富视其所与。看一个人如何支配自己的财富,如只满足自己的私欲,贪图享乐,则不能重用,如接济穷人,或培植有为之士,则可重用。

第三,达视其所举。一个人处于显赫之时,就要看他如何选拔部属,若任人唯贤,则是良士真人,反之则不可用。
第四,窘视其所不为。当一个人处于困境时,就要看其操守如何,若不做苟且之事,不出卖良心,则可重用,反之则不可用。

 

第五,贫视其所不取。人在贫困潦倒之际也不取不义之财,则可重用,反之不可用。
这“识人五法”颇有指导意义,在当今社会也非常适用。如果我们从被选用者的角度来思考,这“识人五法”就是对个人品格的考量标准。《太上感应篇》说,“不履邪径,不欺暗室”,无论身处何地,所居何职,富贵贫贱,只有通过“自律”达到“至善”的境界,人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10
4 月 2018
【恭贺城隍尊神华诞】《上海县志》里的城隍灵应故事

上海城隍庙城隍殿两侧,悬挂这样一对楹联:“祸福分明此地难通线索,善恶立判须知天道无私”,道出城隍尊神赏善罚恶,公忠正直,守城护民,神恩浩荡。城隍尊神护佑申城百姓,灵应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有的被录入《上海县志》中。今日就为您讲述其中两则故事。

城隍殿

护城止杀

    城墙见证上海的风云沧桑

城墙见证上海的风云沧桑

     《顺治上海县志》里面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清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江南一带民间依然存在反清斗争。这一年,以上海为基地进行反清复明的名士张名振引兵进入吴淞口,并谋伺机攻入上海城内,驱散清兵,重掌政权。此时,面对义军队伍整齐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守城的苏州总兵(当时上海隶属于苏松太道)王璟不战而逃,清军溃败,义军得以攻入上海城内。
清廷得知此事震怒,速令江宁巡抚周国柱率重兵前往上海镇压。面对来犯之敌,张名振被迫放弃上海。王璟怕其临阵脱逃的事情败露,在周国柱面前诬告上海百姓通敌,周国柱信以为真,遂准备屠上海城以泄愤。上海知县阎绍庆和乡绅曹垂灿闻知此事,急忙赶往巡抚行营长跪请愿,并愿以全家百人性命作担保,证明上海百姓绝无通敌之举。但周国柱不予理睬,一意孤行,下令次日鸡鸣时分开始屠城。全城百姓闻讯无比惊惶,均感大难即将临头。
至半夜,周国柱刚刚睡下,突然感到朦胧中有人走进其卧房。周国柱大惊,喝问来者何人,然而此人并不作答,而是对周国柱摇了四下头。周国柱迷惑不解,顺手拿起床边之火烛以照亮卧房细看。只见来人红面黑须,带官帽,着锦袍,威风凛凛。周国柱猛然想起,当日白天曾至上海城隍庙拜谒上海城隍尊神,眼前此人形象正是白天所见城隍尊神的样子!再一细想,城隍尊神对他摇了四下头,“摇头”表示“不”,“四”也就是“死”,也就是说,上海百姓并不该死,而是被王璟冤枉的。想至此处,周国柱不敢怠慢,纳头便拜,再看时,房内已无半点旁人踪迹了。周国柱随即命人撤销屠城的命令,全城百姓终于免遭屠杀之难。
“功施于民则祀之,能御大灾捍大患则祀之”,这则“护城止杀”的故事再次告诉我们,城隍尊神赐福一方生灵百姓,保护一地水陆平康,故而千百年来祭祀不辍,香火绵延。

清末的上海城隍庙地区

加封护海公

旧时上海航运发达

       作为海滨城市,上海城隍尊神自然有着护海神职,城隍庙山门牌楼的“保障海隅”匾额即为明证。上海城隍神在清同治时又加封“护海公”,于是南来北往的海舟,齐祈城隍神力庇护,凡进出浦江的船只,必向城隍庙烧香祈祷。因此每次城隍庙修葺,不仅上海商民踊跃捐赠,不恤财力以助,四方富商巨贾也皆“捆载辐辏而集”,城隍香火由此兴盛不绝。
清同治年间加封城隍尊神为“护海公”,其来源于一则灵应的故事:
清朝同治年间,因边关军情和北方天灾,国库已经“兜底空”。年幼的同治皇帝虽然掌握实权,但也拿不出充盈国库的有效对策,只能命江南八府限期七天解粮进京。
时光飞逝,转眼已经到了第六天,皇帝接到奏报:老天不帮忙,江南连日大雾,运粮船恐难按时到京。同治帝虽焦急万分,文武百官却也束手无策。

第七天清早,同治帝刚上朝,就接到奏报说,江南八府抚台已在午门候旨。同治帝急忙召他们前来觐见。君臣一见面,同治帝就责问百官:“谁说江南连日大雾?粮船不都到京了么!”抚台慌忙回答:“路遇大雾,确是实情。”同治帝不信:“那你们粮船何以如期到京?”抚台答道:“我们在雾海之中无法行舟,而万难之际幸遇神灵相助。”同治帝兴奋了,忙追问是何方神圣相助,抚台答:“不知来了哪路神仙,在大雾之中亮出三盏大灯笼,我们就跟随它全速前进,转眼就到了京城。”同治帝好奇地问:“那灯笼上有何标记?”抚台答道:“每盏灯笼上,各有一个大字“秦”、“裕”、“伯”,秦裕伯乃上海县城隍神,想必是上海城隍神神力护佑吧。”
同治帝追问得知,船队途经上海时,负责押运的官员曾到上海城隍庙进香,以求城隍神护佑,因此才得以摆脱大雾,迅疾到京。于是同治帝下旨,加封上海县城隍秦裕伯为“护海公”,祈望他庇护南来北往的航船。此后,凡船只进出黄浦江,船主或押船官员必定进上海城隍庙烧香,以祈求“护海公”保佑其行程稳妥、平安归来。

岁月更迭,上海已经从一个海边的小县城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但上海城隍神护佑城市,保境安民的职责却延续至今,为世人所铭记。

城隍殿内“护海公”开道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