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t Blog Type 1 (Full Width Image) and Sidbar

08
9 月 2017
【道教养生】白露身不露
天气渐凉

       今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节气。
进入白露节气后多吹偏北风,冷空气南下逐渐频繁,加上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日照强度减弱,而夜间常晴朗少云,地面辐射散热快,温度下降速度也逐渐加快。
民间俗话“白露身不露”,“白露”节气过后,天气凉热交替,气温逐渐下降,不要经常赤膊露身,以防凉气侵入体内。“一场秋雨一场凉”,要随着天气转凉逐渐增添衣服;但添衣不能太多太快。俗话说:“春捂秋冻”,秋天适度经受些寒冷,有利于提高皮肤和鼻粘膜的耐寒力,对安度冬季有益。秋季是腹泻多发季节,应特别注意腹部保暖。

一场秋雨一场凉

饮食注意

       白露之后,秋风降温的同时,也会带走空气中的水分,气候逐渐干燥起来,人们常常会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皮肤干燥等现象,道医称之为“秋燥”。此时人的胃肠功能还处于较弱状态,如果这时候再进食肉食等大热的食物,会让胃肠的负担骤然加重,影响胃肠功能。因此吃肉要适当,最好等到天真正凉下来以后,再逐渐增加肉食。“白露”时节的饮食,应以清补为主,可多食用一些蜂蜜、百合、银耳、乳品之类具有滋阴、润肺、养胃、生津作用的食物。

“白露”节气可食蜂蜜银耳

 


05
9 月 2017
【走进道教】漫谈中元节和平安米

今天是中元节。

历经千年,中元节作为道教宗教节日,也同样成为民俗节日,时至今日,与除夕、清明并立,均为中华民族祭祀祖先的重要节日。

历史上,中元节发源于道教,源自于道教的三官崇拜。

道教尊崇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并称为三官大帝,他们各有责司,天官为上元赐福,地官为中元赦罪,水官则称下元解厄。

据《元始天尊说三官宝号经》,此三位天帝之名及其职掌为:”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二品赦罪天官,清虚大帝;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阴大帝。”,并称”得道神仙,皆从三官保举;下方生人,但持三官宝号,能除厄难”。

而三官大帝的诞辰即为三元日,也就是上元、中元、下元,分别为农历正月、七月、十月的十五这一天,其中上元节已经逐渐演化为今天普天同庆的元宵佳节,中元节在民间有例如鬼节,七月半等称谓,下元节如今也随着传统文化复兴而被更多国人了解和重视。

 

道教《太上三元赐福赦罪解厄消灾延生保命妙经》记载,在三元日中,三官大帝要检校世间功罪以定赏罚。

其中地官主管地府,所以在七月,特别是中元节这一天,“地官至七月十五日,即与狱囚地狱受苦众生,除罪簿、灭恶根、削死名、上生籍。”。

也就是说,中元地官于七月十五日释放出地府全部鬼魂,并赦免或者减轻他们的罪愆,诸路鬼众都要出离冥界,接受考校。

因此,各地道观多遵循祖制,于这一天例行设醮为地官庆贺诞辰,同时十方善信常出资设斋为祖先求冥福,请地官老爷赦免罪过,早升天界。

某种程度上,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祖先的尊崇,是道教中元节逐渐转变成为民俗传统节日的重要原因。

早在古代,就有七月小秋祭祖的传统,讲究孝道的中国人,按例要祭祖,向祖先报告秋成,并用新米等祭供,请祖先尝新,祈求先人护佑,年年丰收,七月的祭祀称为“小秋祭”,也逐渐演化为中元节习俗之一。

而道教宫观施米的传统,早在东汉末年就已开始。祖天师在巴蜀创教,民众入道,需缴纳“信米”五斗,教团在辖区各处路边设立“义舍”,将信徒缴纳的“信米”置于其中,供往来民众休息取用,使入蜀流民无饿毙之忧,遂使道化宣流,家国太平。

自此以后,每逢饥荒灾年,道教宫观代天行化,置备米粮,赈济民众,以倡导道门“济世度人”之宗旨。

值此丁酉年(2017年)中元平安大醮之际,由朗华全能自控设备(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善信王水衷、管业鸿、邱椽茂、刘洪乾、蒯春花、江裕信、陈锦志、邢宏贤、林柔君、陈嬉嬉、林文岳、林立、黄淑静捐赠“信米”共三万二千斤,由上海城隍庙代为发放,实为功德无量之举。

当此国安民丰、欣乐太平之际,特署名为“平安米”,广大善信可于中元节当日到上海城隍庙领取,届时还由上海城隍庙慈爱功德会会员们广赠周边社区孤老,愿赠者、获赠者俱得福报,以求人天同庆,阴阳两利。


31
8 月 2017
【走进道教】日军13颗炮弹全成哑弹,河南鹿邑老君台的一段历史迷案

这是一则发生在河南省鹿邑县老君台的神秘故事,说其神秘,但又是一件多人可证实的历史事件。

在抗日战争期间,老君台被日军13发炮弹击中,却无一爆炸,时人纷纷认为这是老君爷显灵。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

河南鹿邑县是道祖老子的故里,老君台原名升仙台或拜仙台,位于鹿邑县城内东北隅,相传道祖老子修道成仙于此处飞天,因而得名,那段传奇往事就发生在这里。

在老君台下方,有一根白色的方柱,方柱四面分别用日文、简体中文、繁体中文、英文刻写了这样一句话:“我们祝愿世界人类的和平”,方柱的创意来自梅川太郎,也就是这件往事的主角,当年侵华日军的炮手。

这一切还要从1938年农历五月开始说起。

五月初四这天,侵华日军在攻击鹿邑县城时,发现一片低矮的平房间中有两座高高耸起的建筑,日军依惯例判断这是两处军事据点,于是决定用迫击炮炸毁。

他们当然不知道,这两座高大建筑,分别是县城城东南角楼和传说中道祖老子讲学的高台老君台。

说时迟那时快,日军指挥官举起军刀,下令炮击,炮手梅川太郎第一炮就击中了角楼,瞬间把整个角楼炸得粉碎,引来日军一阵欢呼声。

梅川太郎掉转炮口,对准另一个更为高大的建筑,一炮打了出去,没有听到爆炸声,两炮打了出去,还是没有动静,一连打了十二发,却一颗都没有爆炸。

自从这场战争开始以来,梅川太郎打了无数发炮弹,还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古怪事情,身边的日军也个个感到奇怪,指挥官更是气急败坏,一脚把梅川太郎踢倒在地,自己操起炮筒,对准高台又发射了第十三发炮弹。

结果还是出乎日军意料,这颗炮弹同样没炸响。

顿时,指挥官和整个日军队伍当时就惊呆了!

占领县城后,日军第一件事就是让翻译找当地百姓打探那个高台是什么工事,为什么会有如此特殊的功能,当得知那是道祖老子也就是老君爷的升仙台时,整个日军队伍哗然,梅川太郎更是张大了嘴巴,一句话也说不来。


触怒了神灵就要去忏悔。

得知情况后,全体进城日军来到老君台下,匍匐在地,磕头作揖,求老君爷饶恕。

在日军侵占鹿邑期间,日军派了一个班的兵力驻守在老君台,这段时间里,鹿邑人可以参观、可以叩拜,但是要想破坏老君台,驻守的日本兵就会严厉制止。

抗日战争结束后,当年的炮手,也就是梅川太郎侥幸回到日本,但“炸不毁的老君台”这段往事一直让他念念不忘。

1980年,梅川太郎和他的部分战友一起回到了鹿邑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又一次向道祖老子低下了头,此后的几年时间,梅川太郎成为鹿邑县的常客,时不时来为道祖老子上几柱香,叩几个头。

1997年9月19日,年事已高的梅川太郎最后一次来到鹿邑,和他的战友把从日本带来的两个白色方柱恭恭敬敬地立在老君台前和太清宫里面。据说那次回国后不久,梅川太郎就去世了。

提起这段往事,还有一个插曲。

那就是梅川太郎回忆中,他自己打了十二发炮弹,他的指挥官打了一发炮弹,一共是十三发。可是在日本鬼子成立的维持会人员捡炮弹的时候只找到了十二发,参与这个工作的鹿邑人罗永年(音)记得十分清楚,当看到梅川太郎的回忆录里写到是十三发时,罗永年感到很蹊跷。

谜底终于在2003年被揭开,因为台体存水过多,雨水泡塌了老君台一角,在民工清理废墟的时候,从里面又发现了一颗锈迹斑斑的炮弹,原来这棵炮弹钻进了台体的泥土里,一藏就是这么多年。

这棵炮弹被公安人员取走后,请专家引爆,谁也没有想到,一枚70年前的炮弹,爆炸威力依然强劲。

据《鹿邑县志》记载,当年国民党守城官兵的弹药库就设在老君台,如果十三发炮弹中有一发爆炸,整个鹿邑东城很可能就会被夷为平地、变成焦土,老百姓死伤将十分惨重。

道祖太上在《道德经》中开示“兵者不详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体现了道教乃至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平,反对战争的美好愿望。

台湾著名教授曾仕强曾经如此评说这件十三发炮弹都未爆炸的奇事,“是不是老君爷发挥能量去保佑鹿邑民众,我们不知道,但我们能知道的是,这个事情不是假的,就真实发生在那里”。


29
8 月 2017
红线绵绵轻牵 ——“拜月老•顺姻缘”祈福法会采风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这首七言绝句《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所作,描写了在七夕佳节之际,世间大众对一切美好愿望的向往和憧憬。

月老为信众带来良缘

时隔千年,如今的七夕,在国学热和商家力推下,传统韵味逐渐恢复,但很多年轻人对七夕的认知还仅仅停留在“中国情人节”这一概念上,其实,鹊桥情人相会仅仅是七夕丰富文化底蕴中的一部分。

8月28日(农历丁酉年七月初七)晚,由上海慈爱公益基金会主办、上海城隍庙慈爱功德会承办的丁酉年“拜月老•顺姻缘”祈福法会隆重举行,这场法会以礼拜月老,恭祈姻缘和顺为主,同时将七夕在道教以及中华传统文化中众多内涵尽可能地一一展现给到场大众。

信众在月老殿前广场就位

晚7点07分,华灯初上,数百位善信云集城隍庙,在道长组织下有序列队,启请法会开始。吉时已到,由上海城隍庙管委会副主任,上海城隍庙慈爱功德会理事长周旭道长率两班道众上香祈福,正式拉开法会序幕。

周旭道长上香祈福跪拜月老

在传统文化中,七夕除了是牛郎织女相会的好日子外,也是道教“五腊”之中的“道德腊”,更是“魁星”圣诞,可谓三喜临门。

道德腊为道教五斋祭日之一,《云笈七签》卷三七中记载:”七月七日名道德腊……宜修斋,并祭祀先祖。”。而“魁星”是道教神仙系统中主文运、文章的星宿,旧时,很多地方都建有祭祀魁星的魁星楼,拜魁星意味着科考顺利,文运亨达。

为继承道统,弘扬民俗,本次法会遵循旧制,特别设置了道教仪式和民俗活动两个环节,善信们在月老殿随道长进行祈福科仪,虔诚回向,并获赠牵线红绳;随后参加“穿针引线”乞巧、女宾凤仙花汁美甲、男宾“踢魁斗”等民俗活动。

民俗活动精彩纷呈

最后,每位来参加法会的善信还获赠一张由上海城隍庙薛明德大法师亲自书符的“和合姻缘符”以及一袋由花生、桂圆、红枣、榛子、瓜子等组成的精美“福果”,象征姻缘、事业等甜甜蜜蜜,和和美美。道众与善信共同点灯祈福,许下美好心愿。活动现场始终一片欢声笑语,到处洋溢着甜蜜温馨的气氛。

道众与善信点灯祈福

最巧的是,在法会进行时,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女信众刚好遇到多年前的高中同学也来参加活动,两人马上沉浸在青春回忆中,竟然发现彼此都曾经是对方的心仪对象,没等法会结束,两个人的手就牵在了一起。

小编本来打算给他们拍一张照片留念,可女信众面若桃花,不胜娇羞,这波“狗粮”我只好独自默默咽下。

当天下午还举行了还愿法会,月老牵线而成的佳偶们来到城隍庙礼谢仙真,祝福明天。城隍庙知道堂内还举办了“姻缘小讲堂”活动,由著名心理咨询师为参加法会活动的善信们讲解姻缘、婚恋的趣味心理知识,丰富的专业素材辅以风趣讲解,使善信们收获颇多,并对道教“七夕”风俗、月老信仰等也加深了认识。

还愿法会和姻缘小讲堂

本次法会是自去年七夕以来,上海慈爱公益基金会主办的第二期“拜月老•顺姻缘”祈福活动,旨在关注广大善信切实精神需求,把道教信仰和民俗传统更好地结合推广,进而打造更多具有特色的道教民俗活动。

相约来年再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