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8 月 2017
很多朋友对城隍庙和豫园的概念不是很清楚,甚至有“城隍庙就是豫园”的说法。那么,城隍庙和豫园之间究竟有什么渊源呢?
在上海的乡土语境中,人们常说的城隍庙或豫园,涵盖了城隍庙道观、豫园园林和豫园商城。它不止是一个地理概念,而且是一个文化概念。城隍神信仰遍及全国,但是历来以江南一带的城隍神信仰最为虔诚。江南各县的城隍庙,往往都配置了庙园,内建池馆台榭,意在娱神。其中又以上海城隍庙的园林规模最大,景色最佳。
上海城隍庙园林,分为东园和西园。西园形成于明末,原是私家园林,起初就叫豫园;东园形成于清初,一开始就是为城隍庙建造的,命名为灵苑,因为建在庙东,所以又叫东园;后来豫园归城隍庙,因位于庙西北,与东园相对,便有西园之名。现在作为一个旅游景区的豫园园林,则是原西园保留园林状态的部分,加上原东园,再加上原城隍庙部分庙址的总和。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南京工部尚书潘恩之子潘允端以举人应礼部会考落第,便在上海城厢家宅世春堂西的大片菜畦上动工造园,聘请上海本地园艺名家张南阳主持规划,历时二十余年竣工,以乐寿堂为中心,总面积70余亩。潘允端将此园献给老父潘恩作为养老燕居之所,故取名豫园。“豫”有“安乐、舒适”的意思,又可假借为“娱”,表达娱悦老亲的意思。豫园落成后,世人评价“陆具岭涧洞壑之胜,水极岛滩梁渡之趣”, 在景色、布局、规模上,它都足以与苏州拙政园(80多亩)媲美,号称“东南名园冠”。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上海士绅为满足公共活动的需要,购得城隍庙东部土地二亩余,建造庙园,取名灵苑,又称东园,后来也叫内园。东园虽小,但厅厦堂屋,亭台山石,花木池沼,曲槛长廊等等布置,比较豫园更来得精致,更有幽趣。当年熙熙攘攘的信徒和香客在朝拜完上海城隍秦裕伯老爷之后,往往都会顺访东园,一睹“城隍老爷后花园”的风采。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一些豪绅富商集资购买庙堂北及西北大片豫园旧地,恢复当年园林风貌,交给城隍庙代管,作为庙园,称为“西园”,又名外园。修复工程历时20余年,至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竣工。
修复后的西园,性质上已非私家花园,与东园一样成了供城邑士人乡绅们集会雅玩的道教宫观附属园林,但规模布局还依照潘氏豫园,保留了文人宅园明秀雅洁的风貌。江南城市的城隍庙有园林的不少,但像上海城隍庙这样有两座庙园,构型如此精美、面积规模如此宏大,却是独一无二的了。
岁月变迁,如今的城隍庙与豫园比邻而居,道教宫观与古典园林在上海市中心共存共荣,携手走过近五百年的历史沧桑,成为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