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t Blog Type 1 (Full Width Image) and Sidbar

22
6 月 2017
70万人共同观看的“玄元降圣节”有纪录片啦!

三个月前,上海城隍庙隆重举行了“玄元降圣节” 金箓大斋法会。法会通过网站直播,创下了70多万人一同在线观看的记录。三个月来,怀着对道祖降圣的感恩之情,我们会同专家学者认真总结了此次活动的经验,为今后的持续举办打好基础。今日特别推出专业团队精心制作的“玄元降圣节”盛况纪录片视频链接汇总。

视频介绍

自古以来,农历二月十五无论道俗都有在降圣节举行庆祝活动的传统。 所谓“降圣”,是指大道显化的太上老君为了救度世人,降世来到人间,作为一个普通的“人”,经历人世的一切苦难,弘道立德,最终证圣,重回仙界的经历。以此经历,证明修道不虚,教化可行。降圣节,就是为纪念圣人降生而设的节日。
唐玄宗时期,降圣节被称为“玄元节”,由大唐天子主持玄元节祭祀仪式,并循例全国公假三日,以举行庆祝活动。唐武宗时期,改“玄元节”为“降圣节”,“降圣节”一名由此而定。此后1100多年来,各朝皆循唐制,降圣节举行盛大醮献礼,以庆贺“大道显化,老君降圣”。
丁酉年二月十五日,上海城隍庙遵循传统,举行“降圣节”庆祝法会。本片详尽记录了此次活动台前幕后的方方面面,带您重温这一庄严神圣的时刻,并对付出艰辛努力的各宫观和团队表示诚挚感谢。

诚挚感谢

上海道教学院
上海白云观
腾讯道学平台
道教之音
上海城隍庙慈爱功德会义工
上海欣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上海堂轩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上海天达摄影艺术协会

以及——
视频转播:腾讯道学
设计支持:上海绘真堂
摄影统筹:道心影像

视频链接汇总

腾讯视频:

爱奇艺:
http://www.iqiyi.com/w_19rtq6c5sl.html

优酷:

bilibili:

欢迎至以上网站观看。

上海城隍庙丁酉年玄元降圣节回顾

中国人民大学宗教学专业  张馨月

       2017年3月12日(丁酉年农历二月十五),上海城隍庙为庆祝道祖——太上老君(老子)的降生,经过精心策划,于今年的老子诞辰日恢复举办了“玄元降圣节” 金箓大斋法会。 在过去的老君诞辰日里,各个宫观也曾将其作为道教的重大节日举办法事进行庆祝,但真正将这一天冠以“降圣节”之名予以明确提出、并举办庆典活动,这还是古制中断已久后的头一次。
话说这“降圣节”的名字一听就让人想起西方的 “圣诞节”,一定不少人会觉得道教是在照着基督教的模子画了个瓢。实际上“玄元”是大唐开元三年(715)玄宗皇帝下召钦定、“降圣”是大唐开成五年(840)武宗皇帝敕旨所改,皆是追经溯典,上循唐制,有所承继。可惜近现代中国道教势力衰微,这一自唐而来宋元明清历朝历代都曾举行盛大醮礼的传统,没能一直延续,本就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被外来文化所吞噬。在今天了解到这一淹没了的传统被重新挖掘并被尝试重塑时,内心不禁交织着复杂的感慨与思索。

玄元降圣节法会现场

       得知举办这次“玄元降圣节”的消息,我作为一个参与者+旁观者,有幸经历和感受了从策划布置、到现场活动、再到后期总结的部分过程。总结起来觉得这次活动在道门中,真是既继承、又创新,既暴露着问题、又象征着希望。

       现代化媒体平台助力宗教传播
新的时代潮流下,现代化的媒体平台已成为生活的基本工具,道教界也越来越意识到、并开始重视结合现代媒体技术的运用。此次降圣节为了体现时代特色,吸引更广泛群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关注,在传统的仪式基础上推陈出新。

扫码参与

       前期借助上海城隍庙微信公众平台不断发布预告和介绍文章进行宣传,活动当天设置了扫码祈福环节,通过二维码登入信息领取降圣紫团和降圣贴符,获得善信抽奖机会。

微信后台数据可以看到几日来由降圣节活动而给上海城隍庙新增的人气

       活动邀请腾讯道学和道教之音等媒体平台进行互联网的全程直播和新闻报道,在城隍庙内还安装了LED屏幕播放现场活动的实况画面,并请专业的纪录片团队负责拍摄记录活动全程、剪辑成片。整个过程大力使用现代媒体技术进行宣传和记录,策划安排上注入颇多心血。

现场的媒体拍摄

       印象十分深刻的是策划团队在知道此次网络直播成绩时的兴奋。腾讯直播平台的观众人数全程不断增长,最后累计达74万。这次作为宗教活动、尤其是对于道教活动来说,能有如此多的观众同时关注,着实说得上是一个不小的惊喜。

降圣节当天腾讯视频直播平台的观众数据

       鼓励新一代的大胆尝试
看得出,身处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道教界在努力尝试追赶时代的步伐。上海城隍庙在这一点上算得上是领军力量。在借用新媒体、开拓新思路方面,上海城隍庙有着自己的一套规划。其实不只是使用互联网、新媒体这样的媒介工具,在教义的叙述语言、建构方式、衍生的产品周边、塑造的视觉形象等等诸多层面,道教都面临着重新诠释和展现自身的重大课题。
作为年轻一代的观察者,我个人十分关注道教在新时期的表达,并且非常期待看到道教在诠释自身时能有一些新鲜的形式出现。但或许只来源于我幼稚无知的好奇,我同时也了解到很多老道长、包括一些严谨的学者都对这一类“新鲜事物” 持保留意见。活动结束后,对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上海市道教协会会长、上海城隍庙住持吉宏忠道长的采访中谈到此问题,吉会长表达了对新时期弘道方式新探索的鼓励。他说:“只要出发点是好的,我愿意帮助大家去探索,鼓励年轻人进行大胆的尝试。”
“我鼓励前卫的。如果墨守成规道教能够很兴旺,那保守起来也就算了,关键是现在道教已经很没落了,这个时候还保守的理由在哪里?”吉会长的发问掷地有声。

降圣节现场活动的创意策划——降圣贴符

       强化道教属于自己的标签
事实上,且不说新兴的自媒体到底吸引了多少人去了解道教,又最终吸收了多少人去信仰道教,一场活动参与下来,我观察到的最大的现实就是——确实能够指认这是道教的民众属于少数,以及现在的道教甚至都还不具备足够的能力让人们知道自己是道教而不是其他。
显然,绝大多数的到访者将活动的主办方认成了佛教。我在现场随机做了一点调查,约五分之四的参与者不知道此次降圣节是道教的活动,而几乎所有的到访者、包括外国游客看到门口的元婴像轮廓,都认为是盘腿打坐的佛陀形象,坛场举行的法会也被认为是佛事,更不用提随处可见的合十礼。活动中一位对道教很有感情的摄影师看到这样的状况时,发出了“道教无论现在活动办得多好,都是在为他人作嫁衣裳”的感慨。

外国游客将元婴像误认为是盘腿打坐的佛陀形象

        目前,加强自身的身份识别,注重道与佛的区分,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强化道教自身的标签,正引发着道教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思考。上海城隍庙利用自身的平台,不断做着自身的尝试探索。
说到底,此次玄元降圣节也是一次对于老君信仰背后神学思想的整理与发扬,是在“道教是谁”这一问题上向大家做的言说之努力。上海城隍庙依托自身的位置环境、信仰资源,策划了这次首届的道教“玄元降圣节”,明确选取突出道教的神圣对象老君(老子是民众对道家道教认知度最高的内容之一),并以其降世的“圣婴”形象蕴含道教“救度”的信仰核心,将道教的崇拜对象与教理教义融合在“圣婴”这一视觉符号与“降圣”这一标志性、纪念性事件之中,以唯一的活动对象和明确的视觉形象展现道教核心的元素,在通过自身主推的内容使民众对道教的印象和认知清晰化、明确化上做着努力。

       重中之重——整理和树立一条主线
“玄元降圣节”是一个标志性的尝试,在更深刻和广泛的领域上,背后是道教自身要面对的问题和挑战。所有问题的根本,在吉宏忠会长看来,就是要进行道教当代教理体系的研究建设。如果不树立一个主干,对道教本身的诠释众说纷纭,教内各门各派很可能只各自引为正宗,在弘道上也会出现其实并非缺少宣传,而是无人敢讲、讲不到点子上的情况。道教内容博杂而玄奥,要树立一套完全被广泛共同认可的核心来,比之于其他宗教可能困难得多。
对于这种复杂,吉会长以树的枝干作喻,他说,理出主干并不意味着要把枝丫剥除,枝丫是客观存在的。吉会长已经在诸多场合下发声呼吁,要结合教界和学界最广泛的力量,展开一场讨论,理出一条主线,树立一个更为普遍被认可的核心。把道教可以引为支撑的主干树立起来,才能为道教的发展打出稳固的根基。
蔓延茂密的枝叶从来诉说的都是树木的繁盛,而并不会丝毫影响根茎主干的伫立。

枝丫不影响树立主干

       对于这一主干是什么,目前回归 “老子之教”、 崇尚老子,已经成为越来越被学界和教界讨论及认可的方向,是在道教发展上越来越被广泛认同的的核心。所以本次降圣节前期做的大量文献与教义的研究工作,也是为强化道教尊奉老君的信仰表达,是为形成(恢复)更为广泛的信仰实践(尤其是仪式)而做的重要尝试。
虽然面临重重挑战,却没有绕开面前问题的理由,甚或说正因为困难,才更凸显出新时期道教建设者身上所肩负的重任。

改革不一定都会成功——自我调适的方向问题
道教的发展急需适应时代要求、寻求变革,但与此同时吉会长还提到了另一个担心:一个事物的没落,一有可能是不能与时俱进,二也可能是谋求与时俱进的努力上走偏。改革不一定都会成功。除了努不努力适应潮流,怎样适应潮流同样是重大的决策问题。
是否做了正确的努力,我们无法当下就做出判断。历史会给我们证明与检验,把结果交给时间。每一位道教的反思者和建设者或许能做的是尽可能地广泛沟通、研究讨论、探索实践,尽可能地意识到更多的问题,以及尽最大努力解决难题。
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自我调适的方向不对就会离正统和核心越来越远。 “所以时不我待,急得不能再等了!”吉会长的话语中充满着急迫和殷切。

新时期道教建设正当时
好在即使如今的道教气力衰微,却看得到外在环境的改善与自身内部反省力量的壮大。新时期的媒体技术为宗教的诠释和传播构筑了新的展示平台,国家的文化政策对宗教给予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支持。更重要的是在经历了几十年的下降后,道教的社会关注度和学术研究关注度都迎来了回升。无论是学界还是教界,都在进行着越来越深入的思考和探索,为道教的发展出谋划策。正如吉会长在接受采访时所说,(这样的工程)非一人一地方能做,“我们现在处在一个相对好的时期,把各种力量结合起来,可以说是正当时。”

道教发展外在环境的改善与自身内部反省力量的壮大

       今年首次举办的玄元降圣节已经发出了革新的信号,显示出道教为适应时代、壮大自身,在新环境下所做的新的探索和努力。究竟以什么样的方式建设道教,又会有怎样的效果,值得期待。


22
6 月 2017
【时令摄生】夏至已至,调养当时
夏至阴阳交替

      眼下已到“夏至”节气。

“至”不做“到”解,而作“极”解。指当天的夏季日影最长,并开始炎热。夏至节气进入阳气最旺时节,这一时节的养生保健,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夏至养生讲究三忌三宜。

夏至养生三忌

       一、忌夜食生冷、空腹饮茶: 夏季夜短,年事稍长之人,或体质稍弱者,腹中常冷,不易消化饮食,生菜、瓜类等,夜间尤其要注意勿食用此类食物。夜间亦要注意不要吃肉、面、生冷、粘腻之物,否则可见腹胀、吐泻交作等病症。 过多饮茶,尤其是空腹时饮茶,极易导致茶水消耗人体的阳气,使人易于罹患手足疼痛之痹症,以及下元虚冷病症。因此,夏季饮茶,应是在餐后饮二到三杯为宜,有饥饿感则立刻停饮。
二、忌冷水洗浴: 夏季天气炎热,人的汗孔肌腠均处于开泄状态,因此,冷水洗浴寒气极易侵入人体,导致阳气暗损。同时,即使是热水洗浴,亦要注意浴后避风,对小儿尤其如此。
三、忌夜卧贪凉:“头乃诸阳之会”,头部是人体阳气的汇聚之处,夜卧吹冷,极易导致阳气折损。因此,我们现代人尤其要注意,不可晚上睡觉整夜开空调冷气,这种习惯对身体的损伤是严重的。对小儿甚至不要在其睡着之后扇风取凉。谚语有“避风如避箭,避色如避乱,加减逐时衣,少餐申后饭”的养生口诀,均可以理解为夏季的养生要求。

夏季阳气最旺

夏至养生三宜

        一、饮食宜多吃“苦”。夏至后的饮食原则是“春夏养阳”,养阳重在“养心”。养心可以多喝牛奶,多吃豆制品、鸡肉、瘦肉等,既能补充营养,又可达到强心的作用。夏至除了清淡饮食,还可多吃苦菜类蔬菜,如苦瓜、香菜等。因苦味食物具有除燥祛湿、清凉解暑、利尿活血、解除劳乏、消炎退热、清心明目、促进食欲等作用。不过,体质较虚弱者不宜食用。

夏至可多吃苦瓜

二、宜晚睡早起
夏季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心胸宽阔,精神饱满,如万物生长需要阳光那样,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的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通泄。起居调养,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宜晚睡早起。顺应阳气的充盛,利于气血运行。此时天气是昼长夜短,中午午休一会儿,对恢复体力消除疲劳有一定好处。

夏季昼长夜短宜晚睡早起

   三、夏至前后半月最宜节气针灸
“冬病夏治”并非只有“三伏贴”一种疗法,夏至的节气针灸也是很有效的手段,对于冬季易发的呼吸系统疾病和骨关节病效果不错。根据道教医学天人相应理论,夏至是人体阳气最旺的时候,因此夏至的养生要注意保护阳气,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夏天容易因吃寒凉食物导致胃痛、腹痛、腹泻的患者,可以在夏至前后15天适当开展夏至节气针灸治疗,可以扶正固本,提高免疫力。此外,有胃痛、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问题的人,通过针灸可以固护脾胃。而冬季里爱发作颈肩腰腿痛的患者,在盛夏针灸可以更好地驱散体内的寒邪。

夏季时节宜针灸


16
6 月 2017
【悟道思理】错的永远是他人而非我

“错的永远是他人而非我”,这个思维似乎是人的本能反应。
《道德经》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美与丑、好与坏的概念是人为所判断的,也因此引起无休止的言辩纷争。每当做错事,我们很容易把自己的责任剔除,却在他人身上找过错。若遭到揭发,又会为自己极力辩解,错的永远是他人而非我,我只是受伤害的人。不过,实情并非如是,这些对与错的执着都是自己找上来的。因此,看人家不顺眼,说穿了这是因为自己修养不够。
道教强调“静则生慧”,如果我们可以尝试静观内心,反照自己,便会发现自己其实是很愚痴的,听到他人赞美便开心,遇到指责便会心生怨恨,而不会立即反省自己过失,眼睛总是看到对方的不足与过错。再静心观照,便会发觉看人家不顺眼而心生怨恨,其实这是惩罚自己,令自己徒添苦痛。

修道的人不肆意行事,不搬弄造作,超越主观的执着,以无为处事,以不言行教,更不会标签别人丑与坏。每天念着“内观其心,心无其心”时,本意是修道即修心,当心无所著时,就是清静之道。可当遇到人时,不少人几句不离是非,无不是人家长短。因此,若能诚心忏悔,修行之路就在脚下,如纯阳祖师云:“求忏悔于当生之际,自新无尽之良缘”只要我们能觉悟自己的不是,止恶迁善,自然有好的良缘。


15
6 月 2017
《上海道教史》编写工作启动

6月9日,《上海道教史》编写工作启动会议在上海城隍庙举行,上海市道教协会会长吉宏忠道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刘仲宇先生等教内外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在讨论编写《上海道教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达成共识。认为现阶段掌握的资料及学术研究成果已能支持《上海道教史》的编写工作。同时,自1840年上海开埠以来,历经170多年逐步发展成为国际性大都市,其间沪上高道云集,全国性的道教团体亦有建立。上海虽始终未成为全国性的道教中心,但却是公认的近现代道教活动重镇,故编写《上海道教史》这样一部区域性的道教史著作,以反映道教在上海的传播和发展,特别是近现代道教在上海这样一个国际性大都市的发展历程,则显得尤为必要。

刘仲宇教授发言

《上海道教史》的编写工作,由上海市道教协会统筹组织,聘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刘仲宇先生、上海市道教协会会长吉宏忠道长任主编,上海宗教文化研究中心祝逸雯博士任常务副主编,旅美学者吴亚魁教授、上海市道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姚树良道长、上海市道教协会副会长丁常云道长任副主编,并由陶金、黄景春、巫能昌、祝逸雯、李纪、陈大霖、王驰等教内外年轻学者、道长担任主要撰稿人。预计该书将于2020年结稿并出版发行。

启动会议会场

编者按
上海地区自古以来道教文化底蕴深厚。早在东晋时期已有道教徒活动的记载,唐宋时期,上海地区道教初具规模,元明之际,上海道教持续发展,清代以来,特别是1840年开埠以后,上海作为远东第一大都市,各地高道云集于此,宫观庙宇星罗棋布,并曾在上海成立了全国性道教团体。改革开放以后,上海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一跃而为全球化的国际大都市、国际金融中心。处于“风水宝地”的上海道教,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宫观庙宇数量逐步增加,道教文化弘扬举措不断,道教教育事业蓬勃开展,上海道教已然成为国内道教信仰传播的重镇。
然而,与上海城市以及道教事业发展不匹配的是,上海道教至今缺少一部区域性的道教史著作,特别是在《茅山道教志》、《天台山道教史》、《崂山道教史》、《庐山道教史》、《杭州道教史》、《北京道教史》、《浙江道教史》、《山东道教史》、《西北道教史》等地方道教史相继编撰并出版的情况下,组织编撰一部《上海道教史》更显得尤为必要。同时,《上海道教碑刻资料集》、《上海城隍庙志》、《浦东名观崇福道院》、《道映申江:海上白云观》、《沪上古观太清宫》等相关书籍的出版,使得上海道教研究资料日渐丰富,编写《上海道教史》的时机也日渐成熟。故《上海道教史》编纂出版计划实为“补前史之遗漏,述今日之发展,见明日之蓝图”的美事。